在日前于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展出了依维柯Daily Blue Power轻型商用车天然气车型,该车型以天然气为燃料,可显著降低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并可应用生物甲烷,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生物甲烷以能源作物和废弃物发酵生成能源,支持循环经济。这是对中国政府倡导的蓝天保卫计划的积极响应,预防与控制污染。

进博会上展出的依维柯天然气车型Daily Blue Power轻型商用车(左)

展会期间,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亚太区首席运营官Stefano Pampalone作为论坛理事,出席了11月6日举行的由中国商务部与意大利经济发展部的政府官员和大型企业代表参加的中意商业论坛并在会上发表了致辞,简要介绍了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的意大利传承,公司与中国市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渊源,以及公司农业机械、商用车和发动机业务在国内的发展历史和最新发展。

集团亚太区首席运营官Stefano Pampalone在中意商业论坛致辞

在此间同期举行的由中国农业农村部和意大利农业、食品、林业与旅游部共同主办的中意农业食品合作论坛上,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中国区农业与工程机械总裁卢卡··马纳蒂(Luca Mainardi)先生作了“创新与科技”主题发言,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公司最新的农机技术发展情况,及其对国内市场目前及将来的积极影响。

卢卡··马纳蒂先生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凯斯和纽荷兰及其前身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在国内产品技术的演进,农业机械在生物能源开发和应用中的作用。

卢卡··马纳蒂先生在中意农业食品合作论坛作主题发言

据介绍,凯斯纽荷兰的前身品牌万国早在1905年就向黑龙江地区第一批出口拖拉机,是有史料记载的我国最早使用的拖拉机;19世纪40年代万国资助20名大学生赴美留学研修农业工程并支持国内建立农业工程专业;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初期,万国向黑龙江农垦出口第一批轴流滚筒联合收割机,广东农垦引进了凯斯自走式甘蔗收割机;1985年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向一拖转让引进大型轮式拖拉机制造技术, 1999年纽荷兰在黑龙江建立国内第一家大马力拖拉机合资企业, 2002年黑龙江友谊农场在国内率先使用凯斯全套精准农业装备并引进375马力四履带拖拉机和保护性耕作设备;2014年纽荷兰和凯斯的标志性产品打捆机和轴流滚筒联合收割机实现国内本地化生产,这些都是凯斯纽荷兰和国内的机构和用户精诚合作、携手努力推进农机化进程的实例。

1996年-2018年不同时期凯斯纽荷兰销售的拖拉机

凯斯纽荷兰见证20多年来国内拖拉机技术的发展和排放升级,卢卡··马纳蒂先生谈到,1996年江苏农垦引进的纽荷兰110马力拖拉机是全同步器机械换挡,该产品1999年起在哈尔滨工厂组装,现在凯斯纽荷兰在国内制造的销售量较大的拖拉机发动机额定功率已达到315马力,变速箱为全动力换挡,无级变速的拖拉机也已在国内批量使用。农机排放也从早期的无明确要求到目前的国三,而新的国四排放标准,颗粒物排放限值与国三相比低14倍,预计在2020年实施,到时凯斯纽荷兰有望推出一批排放水平达到国五阶段限值的新一代农机产品, 进一步降低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等的排放,体现企业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承诺。

作为“清洁能源领导者”,纽荷兰一直致力于推进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应用,卢卡··马纳蒂先生提到,纽荷兰大方捆打捆机在2007年引进到国内, 用于生物质秸秆发电厂的秸秆收集,目前纽荷兰可以提供从秸秆搂集、翻晒、打捆、搬运的全套设备。纽荷兰甲烷动力拖拉机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使用生物甲烷代替传统的柴油, 可提供与同款柴油拖拉机完全相同的动力和田间作业性能,作业噪音则降低50% ,并实现颗粒物减排99%,总排放降低80%,二氧化碳零排放。

最新一代纽荷兰甲烷动力拖拉机

生物甲烷可用专门种植的能源作物生产,也可以通过液体及固体形式的植物或食品废料生成。该原料可从田间收割或在农场、从其他来源(如食品厂、超市和饭馆和餐厅)进行收集,投入沼气池,经发酵释放出包括生物甲烷的生物气体,提纯后生产出燃料级生物甲烷,可用于为拖拉机提供动力,也可作为轻型商用车如依维柯Daily Blue Power天然气车的燃料。

据了解,凯斯纽荷兰有意在国内推广其甲烷动力拖拉机。

中意农业食品合作论坛上,中意政府部门及企业代表还就保障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技术及创新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国内外专家分别做了题为“加强产业链全过程管控,健全食品安全体系”、“粮食安全和可持续性:业务发展的新动力”、“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及在上海的实施”和“数字时代下的农业可持续性:研究的前景”等主题发言。

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旗下有十二个品牌,其中凯斯、纽荷兰(农业机械)、凯斯(工程机械)、依维柯(商用车)、马基路斯(消防车辆)和菲亚特动力科技(发动机和变速器)等七个品牌在国内运营,集团在中国设有三家合资企业,集团在国内员工总数约为9,000人,运营六家生产工厂和四家研发中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