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末期,英国和法国还在为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霸权体系而各怀鬼胎,但在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两大霸主级强国的表现却令人无语。法国仓促投降,英军更是败少胜多,将星凋敝,他们的低迷表现反而更多地成了如今不少人的笑料。其实,这种情况出现并非是没有原因的,我们从一个细节就能看出个大概。

  根据德国王牌狙击手约瑟夫·赛普·艾勒伯格回忆,1942年,他随部队同苏军作战时,一天夜里,有个急于表现自己的年轻战友说要单独出去“打猎”。所谓“打猎”,就是摸到苏军部队附近放冷枪,多多少少给对方制造点麻烦。然而,这名战友再也没有归队。直到数天后,艾勒伯格的部队找到了那个年轻狙击手的尸体,场面惨不忍睹:整个人被揍得没有一寸完好的皮肤,身体发紫肿胀得可怕,他的睾丸还被割下,塞进了自己的嘴里。

  二战中的狙击手是十分拉仇恨的,主要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狙击手破坏了战场的“和谐”。有趣的是,德军狙击手素质很高,但最恨狙击手的恰恰又是德军军官。二战进行到最激烈时,军官们常常成为狙击手重点照顾的对象,为了保命,大多数国家的军官们都被迫脱掉军官制服藏起勋章,伪装普通士兵的样子。荣誉感很强的德军军官们对此尤为痛恨,他们咬牙切齿地声称:“宁可戴着勋章被打死,也不想化装成小丑。”即便是极少虐待战俘的英军,也有在战斗结束后虐杀敌军狙击手的事例。

  狙击手遭遇如此之惨充分暴露出一个问题:即便是到了二战,欧洲历史上十分推崇的“绅士战争”的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退;欧洲人推崇“人性先行”,人性是最崇高的追求,也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躲在暗处放冷枪的行为显然是很难令人接受的。那么,“绅士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早在17世纪那会儿,欧洲各国军队装备最普遍的燧发枪大多没有膛线,射击精度很低。为了提升命中率和杀伤度,欧洲军队渐渐形成了将士兵排成直线向对方释放排枪的战术,这种战术通常被称为“线性战术”。即便如此,受限于技术水平,即便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士兵,在一轮子弹打完后,至少也需要约20秒左右的填弹时间。线性战术是当时欧洲各国交战时战术的一大基础,后来又有许多规定,如将10人组成一个横队以方便阵型的灵活变动等。为了让战术发挥最大的杀伤力,两军之间的距离一般在15~30米以内。战场简直就像是两伙人面对面搞枪决,虽说燧发枪的命中率不高,但这样作战也是相当需要勇气的。

  进入18世纪以后,线性战术愈发完善,基于道德准则,战场上又出现了许多千奇百怪的不成文规定。比如在两军交战时,一般情况下,强势的一方总会让弱势的一方先开枪。久而久之,谁后开枪不但成了一国展示绅士风度的方式,更成了炫耀实力的手段。早在17世纪爆发的“三十年战争”中就出现了这样荒唐的一幕:英法两军在列阵完毕后,英军突然放下枪大喊:“法国的绅士们,请你们先开枪!”法军指挥官拉巴杜耶男爵则当即回应:“还是请英国的绅士们先开枪吧,我们法国人会屹立在这里!”双方推来推去,甚至到了恳请对方先开枪的地步,导致战斗足足推迟半小时有余。最终,法国人实在是盛情难却先开了枪,英国首轮就损失了超过500名士兵。

  在当时,指挥官往往会与士兵一同出现在最前线,但军官与士兵有着明显的区别:军官身穿军官制服,佩戴指挥用的佩剑或是长矛,骑马,而“绅士战争”规定,无论战场上出现什么状况,指挥官都不应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更奇葩的是,当时作战时,军队中往往会带着军乐队,通常每个连队会配备3名鼓手或是笛手。别看军乐队出现在战场上充满违和感,它们发挥的作用却很大,乐手们可以通过奏乐节奏的变化向士兵传达作战指令,有时,高昂振奋的旋律又能鼓舞士气。当然,交战双方也会尽量避免向军乐手射击,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认为是“极度卑鄙”的。

  虽然“绅士战争”看上去奇葩情况层出不穷,但战争毕竟是残酷的,总会带来死亡和伤痛。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由于武器装备的限制,交战双方隔得越近,武器发挥的威力越大。因此,交战双方在作战的过程中经常会越打越近,甚至到最后都能“看清对方脸上的雀斑”。对士兵来说,在这么近的距离硬生生地吃对方的子弹,这样作战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因此,当时欧洲各国训练军队时,如何提升士兵勇气是一个重点。就拿最注重队形的英军来说,为了让士兵不怯阵,军官们甚至会打骂士兵。到了最后,英军士兵在战场上犹如没有灵魂的战争机器,当前排的战友倒下后,他们会立刻冲上去补齐队形。“一将成名万骨枯”,这句话看来一点都不假。

  不过,正是因为太过追求阵型,“绅士战争”的战场上也闹过很多笑话。比如在著名的瓦尔密战役中,交战的法军和普奥联军用大炮对轰。每轮轰击过后,双方的阵型都会被打乱,因此,在长达10天的交战中,双方几乎没有组织起像模像样的战斗;即便是一方发动冲锋,对方稍微给点阻力,这轮冲锋基本上就宣告结束了。最终,双方十余万大军打来打去,死伤加起来不超过500人,法国人还把这场战役称为“瓦尔密大捷”。无独有偶,被描述为极度惨烈、打得昏天黑地的莱比锡战役中,法军和反法联盟共投入兵力超过50万,死伤相加也只有约9万人。

  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迷信线性战术,比如俄国。俄国著名将领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就坚信:“刺刀远胜子弹。”俄军还别出心裁地发明了“三百码刺刀冲锋战术”,基于当时燧发枪装弹慢、精度低的特点,这种战术杀伤力还是相当大的。

  “绅士战争”在欧洲历史上的影响最少持续了2个世纪,直到一战中仍有余威。1914年12月25日圣诞节时,正在交战的英德两军官兵不顾高层命令,自发停火并走出战壕,组织足球赛,交换礼物,相互致以节日问候;有“红男爵”之称的德国王牌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还在战斗前从空中抛花圈,用以悼念被他击落的敌人。然而到了二战时,情况急转直下:当民族和国家的仇恨掺入到战场上时,人们便纷纷丢弃了绅士风度,虐杀战俘的行为更是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尚未从一战中完全恢复过来的英法等国根本来不及适应二战,作出如此荒唐的表现,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无法理解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