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坑口古村,打开“桃源界坑”的那扇窗

在我县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即使是偏僻的地方也是气势如虹,有永嘉西藏之称的界坑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结合当下时代脉搏,亮出了“盐商驿站,桃源界坑”的口号,并且利用坑口古村这扇底蕴深厚的窗户,赚足了人们的眼球,成为永嘉乡村振兴践样板之一。

汪学斌/摄

国字号荣誉成为最香的品牌

巍巍群山之间一溪流穿过,落后的交通虽然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但让坑口保留了那份原生态的质朴。村内建筑几乎都是为木结构,外墙则多为蛮石块垒砌,房子前砌有石头矮墙,看着这些经历了岁月洗礼的老屋和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似乎有岁月停留的错觉。

      2011年,永缙线巽宅至界坑段改建工程启动,此次改建线路正好经过坑口溪对岸,谁也没有想到这条路彻底改变了这个村的命运。等到2016年2月,正值春节期间,此路开通,原本无人识的村庄,一下子就进了大家的视野,口口相传和朋友圈发图,返璞归真的人们络绎不绝。

汪学斌/摄

坑口村的古建筑群风貌独特,根据申请中国景观村落的相关资料显示,此村历史悠久,时间可追溯到晚清时期。目前村内存古建数量26座,最老的房子有150年,存留两座。2017年11月18日,从“中国景观村落”年会上传来喜讯,界坑乡坑口村荣获第八届“中国景观村落”称号,游客更是趋之若鹜,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在外,似乎只是一夜间。

如何让人们保持一种新鲜感呢?或者说没个一段时间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呢?人气状况是考量这个古村能否真正崛起的态势,当地是怎样保持一种激昂的“青春态”呢?

系列创新活动迎合网红需求

在界坑乡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推动下,村内很快变得更加优雅,美丽乡村配套建设项目有村溪边的亲水步道、亲水平台、百姓广场、农家乐客栈、生态公厕等设施;还有稻草人、秋千、水车、古代捣米工具等园艺小品点缀。沿村道路,还摆放了一个个显眼的陶瓷缸,里面漂着悠哉的睡莲。

汪学斌/摄

如何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转化为村民收入,仍是坑口村亟需破除的困局?去年在古村举办了茭白节如果说是一闪而过的流星,那么今年的家家户户都堆着整齐的柴堆可谓是长期的风情。村支书麻国华介绍,其实村里最早的柴禾堆,是一位村民砍来的柴禾无处放置,锯成了一样的长短,整齐垒了起来,并且用树枝、树杈固定住,形成了景观。随着柴禾越堆越多,这堵柴禾墙,一放就放了四五年。乡人大副主席吕小龙从中获取了灵感,便动员村民们上山砍柴,在村口搭起了几处创意柴禾堆,通过永嘉传媒集团等渠道宣传,成为网红。目前村里开了两家农家乐,加上经营者热情待客,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吕小龙告诉记者,柴禾在继续,在村头约有五六亩地正在打造柴禾公园,有树叶、迷宫、茅草屋等十几个造型,当地的老百姓笑逐颜开,他们说在家里也能找到事情做,而且是为了坑口的发展,特别有意义。

深度挖掘迎接真正的蝶变

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实现真正的蝶变,尤其是让老百姓在乡村振兴中得到实惠是当下的重点思考。

坑口村除了村内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村内还有一条长2500米的坑口古道,经金竹坑自然村通往界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曾是台州、仙居、温州盐商通道,古道两边植被丰富,古树众多,吸引众多游客前往。

最高落差80多米的四级瀑布、溪涧中的别致景色、红军旧址,这些旅游资源都藏在了坑口村后的山上。早在几个月前还只有一条长满杂草的山间小路,如今在永嘉旅游部门的帮助下正在建一条旅游线路,再过几个月就能登山赏玩绿色风光了。

汪学斌/摄

乡人大主席汤小巧介绍,自从古村成为桃源界坑的窗口以来,村集体资金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通过村办公楼部分场地出租给农家乐年收入就有3万8千元,溪里养田鱼等都是一笔收入,最高兴的是通过项目建设把空闲劳动力转化为“工人”,还有利用当地的知名度把土特产销售出去,下龙自然村每年都有好几万斤的地瓜枣供不应求。

记者发现一户花花草草美得紧的庭院,意想不到的是一个87岁老人拾掇的,她叫章超华,城里的子女留不住那份乡愁,老人爽朗着说:舍不得离开了,好地方,好心情,我还要看看一个更好的明天。

坑口每天的变化都是一个好的明天,但我们希望所有的变化都围着当地人们的幸福去转,就像章超华老人那样悠然或知足。

来源:永嘉发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