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它就像一条圣洁的东方哈达,傲然蜿蜒在地球之巅,有力地驳斥了一些外国人的错误判断:“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舞剧《天之路》 资料图片

  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结出的丰硕成果;它的出现,为雪域高原加速改革开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之源。用雪域天路的建设历史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再贴切不过;但要在舞台上浓缩一部青藏铁路建设史,又是一个何其艰难的挑战!

  有着66年建团历史的中央民族歌舞团,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11月24日至26日,由该团推出的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项目、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天之路》,将在民族剧院迎来首轮演出。

  

  11月12日,剧组首次对十余家新闻媒体开放排练探班。该团党委书记黄耀萍表示,以舞剧的形式展现青藏铁路这条希望之路、幸福之路、团结之路的建设,给各族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和喜悦心情,凸显“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核心理念,表达各族人民心向党、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是舞剧《天之路》创作的初心和使命。

  十年酝酿,光荣绽放

  《天之路》是一部由国家一级编导邓兰英执导、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编剧、该团多位优秀青年舞蹈演员领衔主演的现实题材舞剧。它以改革开放重点工程——青藏铁路的建设为创作背景,讲述了以主人公张工为代表的铁路建设者,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青藏铁路建设事业的动人故事。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今年不少文艺团体都选择了青藏铁路建设这一题材,因此今年也被誉为“天路年”。有铁路文工团《雪域天路》、国家大剧院《天路》两部舞剧“珠玉在前”,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舞剧《天之路》作为压轴演出,更是广受关注。

  邓兰英坦言,《天之路》剧组一直在自我加压,力争做到最出色。但她认为,对于浩大的青藏铁路建设工程来说,“不说3部剧,再来3部,我们跟他们的视角也不会相同,我们有我们的民族情怀。”

  作为生长于青藏铁路起点的一名青海土族艺术家,邓兰英自身对青藏铁路通车有着更直观、深刻的感受。

  2008年,在青海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现场,邓兰英与青藏铁路第三代建设者李金成有过短暂的交流。她原本以为,建设青藏铁路这样的重大工程,建设者们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没想到,李金成只是淡淡地说:“我们过的也是普通的生活,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

  但在李金成平静的叙述背后,邓兰英敏锐地发现了故事的闪光点:“我们工作的地方,出门时还是艳阳高照,但走出营地一里地,就有可能遇到各种恶劣的天气情况。我每天最幸福的就是,收工的时候,出去的10个队友全都能平安地回来。”

  听了这话,邓兰英瞬间被触动了,她扪心自问:天路50年的建设,50万大军投入,其间究竟有多难?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她真心觉得,相比公众关注的明星,这些默默奉献的建设者,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一群人。

  创作一部青藏铁路建设的作品,成为埋在邓兰英心中的一颗种子。当遇到了改革开放40年这个有利时机,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绽放出了绚丽的花朵。

  深入采风 凝练主题

  今年4月,中央民族歌舞团启动了舞剧《天之路》的筹备工作,并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

  本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5月,由编剧、总导演、作曲、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编导、专业摄像等一行十余人组成的主创团队,专程赴青海、西藏等地采风。

  在重走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编剧江东感慨万千:“沿着铁路一站一站走过来,看到那些皑皑的雪山,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人类怎么可能在这种地方修建出一条铁路?”

  这次采风让江东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那就是要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在他看来,这些英雄都是一些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但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甚至献出生命,最终在世界屋脊创造了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

  邓兰英在重走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青藏铁路叫“天路”?她认为,“天”在自然法则中,是神圣的、让人景仰的。同时,她也认为,“天”还有另外一份情怀——是坚守,是责任,是付出,是等待,是祈福。因此,“天路”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铁路,它更是一条连接深层感情的“心路”。

  一个工业主题的现实题材舞剧,如何在90分钟的时间里,用直观的舞蹈语言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这是对主创团队的巨大挑战。“创作一部现实题材的舞剧难度非常大。舞剧虽然以叙事为主,但其实并不是特别善于叙事。它只能通过肢体语言来讲述故事,并赋予一定主题。”江东说。

  最终,经过主创团队的巧妙构思,《天之路》将繁琐的故事情节凝练为简洁、淳朴的舞蹈语言。全剧共分6幕,每幕以节气为名,不仅与情节内容相呼应,更是将青藏铁路建设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劳动,形象地表述为春夏秋冬的岁月轮回。

  同时,在舞台呈现上,《天之路》创造性地运用多区域的舞台布景和空间变化,让音乐与舞蹈紧紧围绕剧情发展、人物性格与感情变化进行组织与编排,既重现了青藏铁路建设的历史风貌,又赋予该剧全新的时代内涵。

  用当代人性视角解读和再现历史,是现实题材作品能够打动人的重要原因。记者探班看到的《天之路》表演片段,不仅人物形象真实可感,在场景再现和氛围营造上,都力求做到还原真实的历史。

  江东说,他希望通过《天之路》的演绎,向观众传递一种正能量:连修建青藏铁路这么难的事情都做成了,还有什么事情可以挡得住中国人?只要下定决心,没有我们干不成的事!

  

  ▲舞蹈演员在排练舞剧《天之路》 张沫 摄

  刻苦排练 呈现精品

  《天之路》的题材很宏大,但演绎这个故事的演员们却个个青春洋溢,平均年龄只有25岁。

  打造《天之路》,除了响应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佳作的号召外,中央民族歌舞团还有一份雄心,那就是培养年轻人。

  24岁的李源欣鑫在剧中饰演男主角张工。他身材高挑,英姿勃发,几场舞蹈跳下来汗如雨下,却毫无怨言。“我非常幸运和感动,可以在最好的年龄遇到张工这个角色,感受到前辈们艰苦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李源欣鑫说。

  在原汁原味的藏族舞蹈语汇中,创造性地融入现代舞、当代舞元素,将民族与时尚、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是《天之路》的一大看点。

  

  “《天之路》展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内心的追求。民族风情是我们的‘看家活儿’,该展示的我们会淋漓尽致地展示,但我们并不会因此削弱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邓兰英说。

  作为舞剧,演员们不仅要用舞蹈语汇展示舞蹈艺术的魅力,更要讲好故事、塑造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这对年轻演员来说,是非常高的要求。刚开始说戏时,演员们跳了几遍都不到位,邓兰英甚至急得偷偷掉眼泪。

  在经历了多次磨合之后,邓兰英学会了慢慢放手,让演员们自己揣摩人物心理、神态,给他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演员们也在反复的排练中,用心地演绎角色和刻画人物,表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除了表演上的打磨锤炼,该剧不论是舞美设计的呈现,还是音乐、服装、造型、灯光、道具的设计都精益求精。

  探班当日,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装台,一段造型逼真的铁轨放置在舞台中央,十分醒目。舞美设计刘罡介绍说,铁轨对剧情并没有直接推动作用,更多是一种纪念碑式的符号、一种精神的象征。他强调,在设计整台剧目的舞美布景时,出发点不在于简单还原青藏铁路沿线的自然风貌,或者情境、年代的交代,而是追求相对稳定、永恒的视觉风格,同时侧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达。

  “在有限的空间里,技术手段很难还原青藏高原的广袤环境,必须要艺术化处理。” 刘罡说,为此,他甚至摒弃了很多剧目大量使用的声光电效果,只是用投影、灯光等来烘托现场气氛。他认为,真正的艺术不是还原某一个具体的场景,而是要提炼艺术样式,体现其个性。

  

  在探班期间,主创团队还时常提到一个词:气质。他们认为,《天之路》是一部具有中央民族歌舞团气质的作品。“很多人都会唱歌,但每个人对一首歌曲的演绎不尽相同,我们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刘罡说。

  在采访的最后,邓兰英卖了一个关子:第二幕和第三幕之间有一个20年的过渡,演员要在6分钟之内完成时空转换。“我采用了一种藏族人的纪年方式进行转换,这种做法是否合适,首演当日还请观众朋友来做评判。”邓兰英说。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文/王珍

  监制/孙雅莉 统筹/李元 制作/李鹏臻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