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扎根乡村40年无悔青春!

中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倾其一生,就是发展平民教育。

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南京发展图片展上,也介绍了一位扎根乡村教育、努力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他就是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

放弃留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志愿到乡村小学任教,一干就是37年……11月16日下午,杨瑞清来到展览现场,讲述自己三十多年扎根乡村教育的经历。他表示,自己以“陶”为师40年,正好与改革开放相伴相随。

以“陶”为师四十年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郊外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今晓庄学院)。他的教育思想,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1978年,杨瑞清初中毕业,刚好赶上国家恢复中考。“当时我就考进了南京晓庄学院,开始接触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从稚嫩的师范生,到如今被评为“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杨瑞清表示,自己是以“陶”为师四十年。“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投身改革创新,推动乡村教育发展。”

扎根乡村,并不是说说而已。1981年,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杨瑞清面临着人生选择:进城还是回乡。“后来,我放弃了进城教书的机会,我写了志愿书,说我要到乡村去。”杨瑞清回忆,当时来到了浦口区五里村小学,一呆就是37年。从全科老师到校长,工作也得到了肯定。1985年,五里村小学被更名为行知小学。

斯霞和学生在一起的照片

除了以“陶”为师,当代教育家、全国著名教师斯霞也给了杨瑞清很多鼓励。

展览上,杨瑞清照片的左侧,正是斯霞1981年和学生在一起的照片。“毕业前,我在志愿书里写要像陶行知那样办学校,像斯霞老师那样爱学生,我把志愿书送给斯霞老师看,她非常高兴,鼓励了我的想法。”杨瑞清说,1989年,斯霞还到行知小学听课指导,对自己影响很大。

未来还能更精彩

展览现场,杨瑞清仔细地观看了教育改革成效展板的所有照片,感叹道:“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教育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改革成效展板

杨瑞清说,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办学条件非常简陋。“那时候我们五里村小学只有9亩地大小,设有5个班的小学和1个学前班,100多名师生。”教室里只有课桌,凳子则是学生从家里面扛过来的。

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生活品质,办学条件也逐渐改善。“当时国家提出了‘一无二有’的办学标准,即没有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杨瑞清表示,后来五里村村委会主任带着村民集资,为学校盖了新校舍,学校也很快达到了“一无二有”的标准。

展板上的照片中,有一排排笔直的池杉树,杨瑞清介绍,这是三十多年前和同事一起种下的。“当时学校的课桌凳摇摇晃晃,没钱修,我们就自己种树栽树,等到树长大了,就可以用来更新课桌凳了。”随着“一无二有”达标,树苗“安心”茁壮成长,不用被砍伐做成课桌凳了。

如今,“一无二有”的标准也早已过时,说起学校的变化,杨瑞清也直言“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现在学校已经发展成教育集团,有300亩的校园,3000多个师生,孩子们上学也早就有了校车接送。”教育形式也不断变化。“我们也从应试教育,到提倡素质教育。1994年,学校里建立了一个社会实践基地,每年接待3万名城市学生来体验乡村生活。学校对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目前已累计接待100多个国家、1万多名师生来学习中国文化。”

今后,杨瑞清表示将继续扎根基层,“我们的未来方向就是‘共享行知教育、共建世界名校、共育全球公民’,我相信,正如我们的校训‘还能更精彩’一样,我们的教育未来一定会更精彩。”

来源:浦口发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