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美国史教学与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全球的”和“跨国的”视角审视历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

这种新的视角将对过去提供怎样新的理解?

为什么这种史学方法的兴起发生在20世纪末期?

它与历史研究的发展又有什么关系?

本书的作者——一位研究历史超过60年的史学家,将会对这些问题作出言简意赅的回答。

入江昭(澎湃新闻 蒋立冬绘)

徐国琦(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史学工作者而言,一个高瞻远瞩的方法及视野就是利器。历史是客观存在,任何人无法也无权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可以调整透视历史的角度,修正我们对过去的看法。历史学者的任务是解释历史,揭示被遮蔽的真相。读者手中的这本小书就是一位国际史学大师的指点迷津之作。其半为自身学术历程,半为学术巡礼,以一代国际大师的法眼及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为我们展示国际历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并解读最新和最富于创意、最有穿透力的英文著作。

本书作者入江昭先生(Akira Iriye) 曾长期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历史系任教,为国际学术界国际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曾任美国外交史学家学会主席及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并荣获日本天皇勋章(Order of the Sacred Treasure)和日本基金会(Japan Foundation)奖,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入江昭先生自哈佛大学退休之后,面对全球史学,深刻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惜花宝贵时间,向读者介绍国际史的来龙去脉。从其书名Global and Transnational History: 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即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宏大目标。这本书所讲述的就是国际史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虽然题目看起来有点大,但这本书的内容对入江昭先生来说,可谓信手拈来,如数家珍。此书丝毫没有大而无当的弊端。相信中国读者阅读之后,一定会有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之感。

如果说19世纪为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历史,20世纪为民族–国家的历史,21世纪无疑为跨越民族– 国家、跨越文明的世纪,是国际化的世纪。这是对我们每一个地球人的挑战,更是历史学者的“危”和“机”。如果我们把握好挑战,就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否则就是真正的危机了。对中华民族来说,“危”和“机”尤甚。目前中国正处于历史的转折关头,国际化程度越来越深。对中国人而言,正确了解过去,可谓至关重要。这本入江先生的近著,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视野,鉴往知来。

入江先生是我多年前在哈佛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长期以来对我眷顾有加,耳提面命。其道德文章、高风亮节,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两位译者为史学后起之秀,一为哥伦比亚大学在读博士生,一为北京大学在读博士生。两位不顾学业繁重,不辞辛苦,联手将该书译成中文,嘉惠读者,实在难能可贵,可喜可贺。译者嘱我写几句话,于公于私,实在不敢辞。唯愿写在这里的几句话不会倒读者诸君的胃口,反而增加进一步读完此书的兴趣。

前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全球史(global history) 和跨国史(transnational history)作为一股学术浪潮,其发展势头已十分明显。这本小书讨论了这两种相互关联的史学研究路径的兴起、发展和未来的可能性。应当指出的是,我即将展示的内容并非网罗众家,而只是从不断增多的学术出版物里挑选了有限的、能够反映史学研究变化的案例。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更像是一种带有个人色彩的回顾。此外,我所列举和参考的所有书籍和文章也都来自英语世界;虽然我也参考了一些用其他语言写成的作品,但倘若把这所有的著作糅在一起讨论的话,这本书就变得十分烦琐和冗长。不过,尽管篇幅有限,我还是很希望这本小书能为那些对历史研究的新近动态,尤其是对全球史与跨国史的瞩目进展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点启发。

詹妮·麦考尔(Jenny McCall)是第一个建议我撰写一部介绍跨国史著作的人,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的同仁们也一以贯之地支持这项写作计划,而拉纳·米特(RanaMitter)则与我一起合编了跨国史系列的所有著作,并慷慨地为我的初稿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我也要深深感谢同样具备“跨国” 经历的我的妻子和家人,他们一如既往地为我的写作提供了无限的启发和支持。

非常感谢邢承吉与滕凯炜肩负起翻译之职。这本小书简明扼要地、以一百来页的篇幅,将最近一些年来我所尝试的工作做了一个总结。许多年前,我从研究单个民族国家历史(美国、英国、中国等)的研究者转变为研究国家间关系的国际史学者。然而我也逐渐发现,国际史仍旧只看重个别国家,研究视角也局限于各国之间的政府往来。过去二十多年来,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历史学家对“非国家行为体”(non-national actors)愈发感兴趣,开始关注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私人组织以及许多跨国个体。不仅如此,跨国层面的互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瞩目。相比于强调国家间关系的“国际”(international)一词而言,“ 跨国”(transnational)一词更强调国家类别之外的群体,例如女性、孩童、学生、残疾人等等,这些人群在世界范围的经历和普遍存在,使得他们不能简单地被归入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叙事框架。今天的世界尤其如此,移民、留学生、游客等非国家行为体穿行于世界各地。这些群体建立了跨国的关系纽带,其所追求的目标往往也带有跨国的色彩,例如推广跨文化交流、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浪费对环境带来的危害。而另一方面,一些跨国行为体,尤其是恐怖主义者,试图摧毁国际社会的政治秩序和整个人类世界所倚赖的社会基础;若要抵抗这样的破坏性行为,人们就需要采取跨国合作。

因此,我相信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并把握其当下的脉搏,我们需要以一种跨国的视角理解人类的历史。民族国家当然仍旧是理解历史一个关键性的解释框架,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的重要性不会降低;然而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跨国纽带也会不断增多。倘若这本小书能帮助读者增强对这类跨国纽带的理解,并为理解过去与当下诸多现象提供新的视角,那么我将为此备感荣幸,因为它预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全球共同体(global community)中交换意见、共享观念,相较于过去的一个世纪,人类的未来也将更强调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入江昭,2016年7月写于伦敦

全球史与跨国史:过去,现在和未来

[美]入江昭 著

邢承吉 滕凯炜 译

简介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全球的”和“跨国的”视角审视历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

这种新的视角将对过去提供怎样新的理解?

为什么这种史学方法的兴起发生在20世纪末期?

它与历史研究的发展又有什么关系?

本书的作者——一位研究历史超过60年的史学家,将会对这些问题作出言简意赅的回答。

作者

入江昭,1934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在美国占领日本期间接受中学教育,1953年赴美就读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哈弗福德学院,1957年获学士学位。196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留校担任讲师;1966年入加州大学圣克鲁茨(Santa Cruz)分校担任副教授;于1978年担任美国对外关系史学家学会主席,于1982年入选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1988年当选为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是迄今为止唯一担任过此职务的日裔学者,2000年荣获日本天皇颁发的荣誉勋章。

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目录

第一章 全球史和跨国史的兴起  1

第二章 跟不上历史潮流的历史学家 21

第三章 全球史和跨国史的学术史梳理 39

第四章 我们从这里走向何方? 77

参考文献 91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