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卫津路校区学三完成“大改造”,摇身一变成为“网红食堂”

今年,卫津路校区学五也焕然一新,成为新晋“网红”

然而在天大的百年变迁中

大变样的可不止食堂环境!

你听说过吗?

曾经一段时间,天大学生吃饭的打开方式是“膳团”

俗称“饭团”

接下来小天就带你跟随校史记录和校友回忆,重温这段“吃在天大”的历史……

膳团时代

校史记载,“北洋学生的膳食,最早由学校办理,后来因屡闹膳潮,学校遂交由学生自组膳团办理,其厨司、采购、煤水等则有学校供应。”由此开启了北洋时期学生自办膳团的传统,这在当时的国内大学中都颇具特色。

早期膳团

“学生自办膳团后,喜欢吃好的或吃省的都听自便,学生自组膳团四五个,伙食费从二元到六元不等,学生加入或退出哪一膳团自便。依那时的物价,每月六元伙食费是最高的,同学称其为“贵族”膳团。”

1917年毕业的徐世大校友回忆,他进的是当时最贵的六元膳团,该膳团“自治”,有团长1人,会计1人,点菜员1人,都是于开学的时候由团员选举。点菜员每星期轮流点菜,开采菜单交买办(也是学校雇用的,多半都是学校的工友)去买,但团长有复核权,遇有菜价太贵的,可以更动。在他看来学生自理膳食颇能学到东西,比如物价,能更切身体会社会情况。

▲2016年5月,北洋园校区为师生开设“深夜食堂”,烧烤、香锅、铁板、麻辣烫等经典菜品入驻,让你遇见更胖的自己。(©王天义、耿瑞宏)

蓬勃壮大的学生膳团

随着北洋学生人数的增加及学生来自江、浙、湘、鄂、两广、河北各县及天津市等各地,家庭经济状况不一等情况,学生膳团在后来愈加精细,他们根据自己的口味和经济条件自行组合。如此,大多数学生都能享受到家乡口味的膳食。

据统计,1929年设有南式、自治、第一、第二、第三共五个膳团,1933年增为八个膳团,1936-1937年间,300余名学生,膳团竟有十个以上。以1936年和1937年为例,每一膳团人数不等,大者五、六桌(每桌六人),小者两桌而已。每个膳团由学生自选团长,轮流管理。膳食费每月一般5-6元,最高7.5元。

1936年考入北洋工学院的王玉琳校友对膳食团有着深刻的记忆。他记忆里,虽然学生膳团数量历年都有变化,但在其读书期间,学生膳团总数在十个以上绝非大胆假设。

各个膳团在一个膳堂用食,桌凳、锅灶、水电都由学校供给。碗箸盘由用膳人自理。有些膳团有入团费。膳团内部,选一团长主持团务。厨师及助手由膳团自费雇用,聘请的多为有一定手艺之人。各膳团厨师之间也互相帮忙,以保证做用工费时的餐食时能准时开饭。关于费用,据王玉琳校友回忆,以天津卫同学组成的第十膳团,伙食费最贵,每月国币十元,且周末晚餐及星期、例假全天均停火。伙食费最低者为素食膳团,因当时蔬菜特别便宜,每月伙食费国币四元左右。江浙同学组成的大自治膳团,不吃面食,伙食费约国币七八元。以湖南同学为主的南式膳团每人每日米菜金二角二分,其余膳食团大约六元为准,月底有结余的话,或加菜,或退还团员。伙食菜单每日均有变化。菜单轮流由各桌团员开出,厨师翌日照买供应,非常民主。彼时各膳团对清洁卫生均甚注意。除食堂之地坪、桌凳,由团长督饬助手时时清扫擦拭外,部分膳团采用“双筷制”。每人吃饭时,一副公筷,一副私筷。但实际实行起来并不简单。

食堂的牛羊肉砂锅面、小盘鸡面、拌鸡架、炸鸡,食肉者天堂(©徐彤伟、任叔龙)

古路坝的大华食堂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洋师生辗转西迁,在汉中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内继续开展教学。学生食堂建在天主教堂内山坡上,以松木为屋架,以竹笆为墙顶,条件异常艰苦,却苦中作乐。随着抗战的胶着,后方物价飞涨,学生食堂伙食水平日渐下降,许多同学吃不饱饭。衣袋中有钱的同学可到甸子上买个烧饼、或到大华食堂吃碗面条。袋中分文没有的只好勒紧腰带挺过去。

在偏远的古路坝,大华食堂给校友们留下无限念想。大华食堂,名为食堂,实则为一家河南餐馆,一开始卖面条、炒烩饭、饼之类,后扩大经营到炒菜,乃至酒宴,是方圆几十里唯一的饭店。当时学生们主要吃校办大灶,饭菜单调,质量也差,日子久了,难以忍受。在这种情况下会去大华打一次‘牙祭’,也只是单炒腰花、肝尖、肉丝之类,或吃碗肉丝面、烩饼、酸辣肚丝汤拌饭,便已愿足了。在清苦的西迁岁月,那深山小甸子上的大华食堂吃食,让校友们几十年后仍念念不忘。

▲学四食堂量大份足,扛把子粗粮面,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吃不饱了!

时艰任重时的膳团

抗战时期,西沽校舍为日军所占,破坏及其严重。抗战胜利后,四地师生汇集西沽,校舍虽经初步修缮,但条件仍异常艰苦。校史记载,复校初期的“学生食堂像一条黑黑的地道,又低又暗又闷。夏天苍蝇成群,开放前一桌扣上一个纱罩;冬天满屋蒸汽,窗少密不透风。学生公费不能及时拨付,食堂伙食每况愈下。”

1946年入学的徐之炎校友回忆,当时学校有饭团4个,“第一个团里主要是吃大米为主的南方人,第二个团里是以吃馒头为主的北方人,第三个团是清真。”后来,张振锐(王武)等在学生自治会和学校的支持下,创办了第四饭团,叫“丝糕饭团”,主食是玉米面和豆面糕做成的丝糕,学校大部分学生特别是穷苦学生参加了这个饭团。“膳食团有管理委员会,每月改选一次,名单张榜公布。该委员会主要是安排每日伙食,做好月预决算,清理账目,向学生公布清单,并有雇用和辞退厨工之权。”

让校友们印象深刻的是从复校到解放前的这段时间,师生们与不断膨胀的物价做了长期而艰苦的斗争。校史记载,“当时物价飞涨,新的委员会接手工作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刚刚收上来的伙食费拿去购买一个月所用的粮食,积存待用。否则,同样的钱数,却买不够一个月的用粮。”因此,被选为伙食委员会是件苦差事,但也是一种荣誉,将伙食办得好、吃的好、花的少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月底能有剩余是伙食委员会的重要目标。 为了节省费用,化工系师生为伙食团设计炉灶,教导厨师如何用煤、煤加在灶底什么位置、每铲煤多少重量、几分钟后加一铲等等细节,做到煤的充分燃烧。

▲北洋园校区美食荟萃,饺子、牛肉粉、铁板饭、刀削面、小火锅、烤鱼、糖葫芦等等总有一款适合你 。

解放后学校统一管理学生膳食,由学生自治的膳团停办。困难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助学金分为五等,发给小米25-85斤不等,按小米现价折合发给,困难学生生活有了稳妥的保障。

“在吃饭方面每天主要是高粱米、小米饭和窝窝头、两大碗素菜,一周中有两次改善伙食,吃大米饭和有肉的菜”,几乎比一般家庭都要吃的好。

学生自办膳团是北洋大学时期独具特色的传统。在办膳团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了解社会民生,增进管理才干。在物质缺乏的年代,也减轻困难学生经济压力,保证学生正常就学。

你有哪些关于大学食堂的记忆呢?

快留言给我们吧!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优秀!天大11支队伍拿了12个奖,成为获奖数最多的高校!

寒冷来袭,做一个有“温度”的天大人!

致敬我们永远的“学长”,师昌绪先生诞辰百年

【天大美食签 | 双校区】今个儿吃嘛?我帮你选~

学霸宿舍全部保研!他们在天大、南开都有难忘的回忆!

- tianda1895 -

内容来源 / 天津大学档案馆

底图制作 /李炎 谢淇

责任编辑 / 刘峥 何妍诹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