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水下时,你都想些什么?”

“在水下时就是一门心思想着完成任务。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会觉得很自责,因为水下作业时间非常宝贵!”

■视频片段:上海打捞局潜水员在重庆万州坠江公交车打捞时找到黑匣子

抢险打捞潜水员,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它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对心理素质的要求同样极高。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旗下就有这样一批潜水员,他们曾经参与了重庆万州坠江公交车、东海“桑吉”轮抢险救援、韩国“世越号”沉船、长江 “东方之星”号客轮等一系列急、难、险、重的抢险打捞任务。

在深水之下作业,他们凭的是超凡的体力,也是专业的能力,更是一颗勇敢的心。

体检参照空军飞行员

邱耀辉,今年40岁。这名皮肤黝黑的潜水员,虽然身材不算高大,但身板却显得非常厚实,给人一种浑身是力的感觉。对于一名潜水员来说,拥有强壮的体魄,是从事这个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图片:上海打捞局潜水员在重庆万州打捞坠江公交车

“我当初报名潜水员时,那个体检是非常严格的,视力、牙齿、体力这些都检查得非常严格,参照于空军飞行员。”在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潜水员基地,邱耀辉向记者这样回忆道,眼神里透着自豪。

他还表示,在成为一名潜水员后,身体素质仍然是不容松懈的一块指标。除了潜水训练,平时他们还会进行很多额外锻炼,比如跑步、器械、踢足球、打篮球等,来确保自己的体能始终维持在标准之上。

而除了优秀的身体条件,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样是潜水员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邱耀辉介绍说,除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平时他们还要坚持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并在具体的抢险打捞行动中不断打磨、突破。

■图片:上海打捞局潜水员在检查保养潜水装具

“很多东西实际遇到时,和书本上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积极地去摸索,去突破,一点一点积累经验,下一次才能做得更好。”谈起自己的工作,邱耀辉脸上洋溢着激情,他接着道:

“我们每年都要在广州潜水学校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后才能给我们换证。培训的东西很多,有理论知识,也有职业技能。比如水下电焊、无损探伤这些技能都是需要反复培训的。所以说,做我们这一行真的没那么简单,不是说会潜水就行了。”

据邱耀辉介绍,随着抢险打捞业务不断向海外拓展,如今他们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本科毕业,而且还要求有出色的外语能力,这也促使他们这些老队员们更加注重自我提升。

寂静无声的水下有些可怕

上月底,重庆万州发生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上海打捞局派出了18名潜水员紧急赶往现场实施打捞,邱耀辉也在其中。不过这一次,邱耀辉并没有下水,而是作为一名潜水监督坚守在船上,给下水的队员提供协助。

■图片:上海打捞局潜水员在重庆万州打捞坠江公交车

“你在船上的话,一般是怎样帮助到水下的队员呢?”记者问。

“主要就是通过监视器给他们做一些指导。当他们在水下时,我们在水上的必须和他们保持对话,哪怕是随便聊聊,也要一直保持对话,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邱耀辉答,并接着补充道:

“因为水下是黑漆漆的一片,是寂静无声的一片,不管是谁,在这样的环境里待几十分钟,都难免会害怕的。我自己也经常下水,在水下听得到人声和听不到人声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听得到人声会觉得踏实很多。”

对于这一点,32岁的刘博也有和邱耀辉一样的感受,他也觉得听不到人声的水下是有些可怕的,尤其是在打捞遇难者的遗体时,那种恐惧感会更甚。

■图片:上海打捞局潜水员在韩国打捞“世越号”沉船

刘博回忆起了2015年打捞“东方之星”时的场景:“当时船是倒扣过来的,很多遇难者的遗体都还在船舱里。我们下潜到十几米深的水下进行作业,就感觉到整个氛围是很阴沉的,心里不禁发怵,有条鱼游过去都会吓一跳,工作状态也受到了影响。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潜水监督的安抚和鼓励,真的很难壮起胆子去做事情。”

事实上,在那次打捞中,刘博要克服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困难,还有身体上的困难,因为那次他还是带病上阵。不过,即使有再多的干扰因素出现,刘博也仍然能够快速地集中起注意力——快速集中注意力,这正是潜水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在水下作业比在一般环境下作业要慢很多,也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如果不能快速集中注意力,对任务进展是很不利的,对潜水员个人的安全也很不利。”刘博补充说。

被炸得整个人都蒙了

正如刘博所说,在水下,尤其是在能见度极低的水下,各种不确定因素极易给潜水员的安全埋下隐患。对此,他自己深有体会:2016年,他在参加一次沉船打捞潜水作业时,一个突如其来的“爆炸”把他整个人都炸蒙了。

■图片:上海打捞局潜水员在韩国打捞“世越号”沉船

“因为我们在做水下切割时用的是电氧切割,在空间狭小的船舱内切割,很容易氧气集聚,造成氧爆,相当于一个小的爆炸。我自己当时就被炸得整个人都蒙了,耳朵也特别痛,好在我们提前预想了很多防止氧爆的办法,爆炸强度不大,但是还是过了好长时间才恢复过来。”

刘博还告诉记者,因为那个氧爆,他的耳朵直到一年以后才慢慢恢复正常。

“当时被炸到以后,你是怎么处置这个意外情况的?” 记者问到。

刘博这样回答:“这种时候是千万不能激动、不能慌张的。我就是等脑子清醒之后,先和水上的人进行对话,让他们不用担心,然后再把自己遇到的情况报告给他们。然后等待船上潜水监督的指令,按照要求完成潜水医生的初步评估后,再进行解压,等待出水做进一步检查。”

■视频片段:上海打捞局潜水员在韩国打捞“世越号”沉船时进行水下作业

刘博还告知,水下切割难免遭遇氧爆,特别是在这种狭小的舱室内作业。一些小的爆炸并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伤害,所以他们在遇到这些小爆炸时还是会继续作业,目的就是为了尽快完成作业任务,让难船早日出水,告慰逝者家属。

“所以老前辈们经常说,水下作业就得奉行一个 ‘胆大心细’。确实是这样,做我们这行就得‘胆大心细’!”刘博总结道。

很忙碌,但也很充实

据了解,在上海打捞局旗下这支60多人的潜水队中,30多岁的队员占了绝大多数,40多岁的队员次之,还有好几名队员则已经年过半百。这些队员中,有像邱耀辉一样来自上海本土的,也有像刘博一样来自外地的。对于来自外地的队员来说,上海打捞局潜水员基地就是他们的另一个家。

■图片:上海打捞局潜水员在检查保养潜水装具

在基地里,记者参观了刘博的宿舍。床铺、桌椅、生活用品……一切都整理得井井有条。刘博还透露说,早晨起床锻炼、检查保养潜水装具,中午开会、把当天的工作分配好,下午进行学习并进行专项训练,这就是他们日常的基地生活。

“感觉你们有点像在部队里,很规律,也很有纪律性。”对于刘博口中的基地生活,记者忍不住比较道。

“有点像吧!我感觉这样的生活很充实,不管是在基地里,还是在外面打捞。”事实上,刘博所说的充实在记者看来更多的是忙碌。就比如说,当他们在外面实施打捞任务时,常常一天就得工作12个小时以上,碰到类似重庆抢险事件时,为了攻坚抢占时间,他们基本上没什么睡觉时间,展现了“水下铁军”的英雄本色。

■图片:上海打捞局潜水员在检查保养潜水装具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了潜水员“不普通”的一面,也看到了他们“普通”的一面。

“空下来的时候,我也喜欢上上网,打打游戏,看看电影。”刘博这样说到。他这样说的时候,就像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