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别策划】听他们讲乌兰牧骑的故事

托县乌兰牧骑的史利英在演出中

9个人,2辆勒勒车,4件乐器,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诞生。这是一支依靠一专多能的队员、小型多样的节目、轻便灵活的装备活跃在大草原上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

如今,一支支乌兰牧骑已在全区各地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作为自治区首府城市,2018年,我市在现有的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武川县3支乌兰牧骑队伍的基础上,恢复组建了市直属、和林县、清水河县、赛罕区4支乌兰牧骑队伍,并成立了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培训中心,使全市乌兰牧骑队伍达到7支,队员近300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武川县这3支最贴近农村老百姓的乌兰牧骑队伍,听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乌兰牧骑的精神传承……

与乌兰牧骑一同走过的岁月

“看看你的这只手,还需要在往上翘,眼神要随着手指方向看过去……”11月18日,史利英在排练室一边说着,一边指导着乌兰牧骑里的年轻演员。

1976年,在托县乌兰牧骑队伍里,刚进团不久的15岁女孩史利英时不时的向往着,自己能成为乌兰牧骑里的一名佼佼者。而今,42年过去了,史利英得偿所愿,由队里的骨干成为托县乌兰牧骑副团长,继续奋斗着、坚守着,延续着第一代老乌兰牧骑人的精神……

土左旗乌兰牧骑阿丽玛(前排左一)在惠民演出中

“你能看出来我今年57岁了吗?之所以显得精气神好,就是因为这支队伍给我带来的永远是快乐,所以多年来,我从来不舍得离开它。”说这番话时,史利英一脸自信。

据悉,托县乌兰牧骑自1971年成立以来,踏遍了其范围内的所有农村,不过由于历史原因,队伍在发展中经历了10年的空白期,这期间,如史利英一样的乌兰牧骑的老队员们都从事了其他工作。直到2011年,托县乌兰牧骑重组,一直心系乌兰牧骑的史利英在时年50岁时又重新考了回来,这对于年过半百的人来说,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对此,史利英说:“可能是年轻时与乌兰牧骑老队员们的相伴,也可能是各支乌兰牧骑之间的交流不断,乌兰牧骑这面旗帜在我心底已深深地扎下了根,也只有在乌兰牧骑这个队伍里,我才最开心,最有动力。”

“我算是托县乌兰牧骑最早的一批演员,成立之初的那几年,我们演出条件很差,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去体现乌兰牧骑的工作。后来在摸索中,我们慢慢体会到乌兰牧骑最重要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记得当时,队伍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驴车、牛车和马车。每当在农忙时节下村演出时,我们还要和农民们一起到地里扬粪。夜间演出没有电,用不了音响,大家伙儿只能提高音量清唱。不能照明也没关系,就用煤油灯照亮,每年一百多场演出,就是这么硬生生走过来的。” 聊起与乌兰牧骑相伴的这些年,史利英不仅在队伍中学习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还结识了自己的丈夫。

多年过去,史利英依旧坚守着对乌兰牧骑的承诺,乌兰牧骑也一直陪伴着史利英成长。现在,队伍里的年轻人多了,史利英以元老级的身份继续带动着年青一代的托县乌兰牧骑人向前走着,教育着年轻人要时刻把乌兰牧骑的精神牢记于心。

一对母女 两代坚守

“看这张照片,那时候咱们就在山脚下演出。现在回想起来,那会儿下基层演出的日子是真的苦啊。不过,也就是那时候最开心,你们说是不是。”11月19日晚,现年59岁的李翠平与当年一同在乌兰牧骑工作的姐妹们手拿照片,回忆着笑起来。而此时站在一旁的女儿阿丽玛也十分羡慕的与母亲一同看着照片。

阿丽玛,是土默特左旗乌兰牧骑的一名演员,今年仅28岁,别看她年轻,却已承担起舞蹈队队长一职。说起阿丽玛参加乌兰牧骑的原因,那得从她的母亲李翠平说起。

1979年,阿丽玛的母亲李翠平是包头市固阳县乌兰牧骑的一名演员,李翠平回忆说:“那时候,我们常常是在台下敲完锣鼓后再跳到台子上演出,一个人唱、说、跳、弹的功夫全都得有。而且工作环境也很苦,每到正月初三四,乌兰牧骑就要集合队伍下基层,到了农耕的日子才能回来,一走就是几个月,每个人大包小包的演出服和行礼特别多,所以,那马车都是拉行李的,我们只能跟在马车后面走,那一个个村子,都是我们步量出来的。”

到了1985年,因包头市固阳县乌兰牧骑队伍改革,李翠平调回到土左旗,原队伍的姐妹们也被分配到各不同的岗位。但在乌兰牧骑工作的6年里,让这些人都在心中树立起乌兰牧骑精神。对于重新调配的工作,大家都兢兢业业,传承着乌兰牧骑精神。

武川县乌兰牧骑范芝兰(右)出演《青山儿女》

为此,李翠平自其女儿小时就熏陶她要学会吃苦在前的精神,女儿阿丽玛说:“我9岁开始学舞蹈,到了18岁大学毕业那年,正巧赶上土左旗乌兰牧骑重组,我希望自己能够传承母亲一直向我传递的乌兰牧骑精神,加入到土左旗乌兰牧骑重组的首批演员里。我询问了母亲的意见,母亲很理解也很支持我。”就此,阿丽玛开启了属于年轻一代人的乌兰牧骑之旅。

据了解,土左旗乌兰牧骑成立于1971年,后因特殊原因在1991年解体,又于2008年重组。重组后的土左旗乌兰牧骑招进了一大批年轻演员。虽然他们年纪小,但却在十年的工作期间克服了种种困难,并和各村的村民们打成了一片。阿丽玛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仅18岁,那时候团队里并没有自己的演出剧目,也没钱请编导,我们这些年轻人只能组到一起自己想剧目,自己编舞蹈。”

如今,土左旗乌兰牧骑的建设情况越来越好,阿丽玛说,她们从过去的拼车下基层变为了乘坐大巴车下基层,队伍里有了专车,下基层就更加方便。而今,村里的老百姓也越来越期待她们的到来。比如,村里的大爷大妈们喜欢跳广场舞,在乌兰牧骑团队下基层的日子里,阿丽玛就每天教大爷大妈跳广场舞。再比如,有的村民喜欢拉马头琴,乌兰牧骑里的马头琴演奏员就手把手的教村民。除此外,乌兰牧骑的音响师会修电,每当村民家里的电路出故障,音响师都会伸手去修。这一来二去的,土左旗范围内的村民们都和这支年轻的乌兰牧骑演员成了好朋友,也更期待他们的到来。

“爬山调”的台柱子

队伍短小精悍,演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是武川县乌兰牧骑的特点和组织形式。多年来,武川县乌兰牧骑与托县、土左旗乌兰牧骑一样,也涌现出大量吃苦耐劳的乡村文艺工作者,范芝兰就是其中一位。

现年38岁的范芝兰在武川县乌兰牧骑已工作二十余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爬山调的市级传承人。她曾说:“爬山调中的内蒙古爬山调里,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爬山调,武川人爱把生活的感受用爬山调表达出来,即景咏唱,出口成章,丰富多彩。对我们来说,唱爬山调是件非常开心的事儿。”

在乌兰牧骑工作的日子里,范芝兰不但要肩负起传递乌兰牧骑精神的职责,更要承担起传承“爬山调”的职责。在下乡演出的过程中,遇到对爬山调感兴趣的观众她都会抽出时间加以指导或留下联系方式。她也经常找机会进学校,让学生们了解爬山调,现在她还收了几个在校徒,她认为,多一个人了解爬山调,爬山调的传承就多一份希望。

多年的积累和学习让范芝兰成为武川县乌兰牧骑响当当的“爬山调”台柱子,之后又凭借武川县乌兰牧骑优秀剧目《青山儿女》里女一号一角让更多区内外的人欣赏到了来自我市乡村乌兰牧骑人的别样拿手好戏和武川爬山调的动听之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5年自治区著名剧作家柳志雄、侯晓琴、荣杰创作了以武川县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为背景的爬山调抗战历史剧《青山儿女》,并决定由武川县乌兰牧骑的范芝兰来演女一号。得知此消息后,范芝兰既喜又忧,她回忆说:“高兴是高兴,但是我以前大多演小旦,剧里的女一号石云岚是个为抗战忍辱负重的‘革命母亲’,而且两个小时的剧目我们只有两个月的排练时间,心里挺有压力。”那段时间她笑称自己像个精神病,满脑子都是剧本,晚上睡觉后会突然醒来,想到某个手势某个神情可能这么做会更好,她就立马爬起来对着镜子练习。功夫不负有心,《青山儿女》展演后收获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在区内屡屡获奖,还被邀请到延安、北京等地进行多场演出。人们都惊讶于小小的武川县乌兰牧骑竟打造了如此优秀的作品,范芝兰更演活了慈爱善良、深明大义的支前堡垒户石云岚。据悉,武川县现正继续打造《青山儿女》三部曲,第二部《青山之恋》已完成,第三部正在筹划中。为此,范芝兰将继续以乌兰牧骑演员和爬山调传承人的身份继续为人民群众带去好作品。(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许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