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靠汽车,极大的延展了我们迁移的能力;我们靠互联网,极大的扩充了我们互联互通的能力;我们靠思考,极大的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和设计的能力……如果没有工具的使用,人类只是直立行走的大猩猩。

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1)      你靠什么工具挣钱?——是自己的会计专业能力,广告专业能力,机械专业能力,还是靠收房租,公司股权分红?不论哪种方式,都是这些工具(头脑里的工具、外在的工具)在给你挣钱。脱离了工具,我们只是大猩猩。

(2)      你掌握的工具是高科技还是大路货?——如果你掌握了高级工具,你就会获得更多。你有DNA编辑重组的专业能力,你的收入和影响力就会很大;你有会使用电脑作PPT的能力,你的收入和影响力就会很一般。

马克思认为(我说到他,不要认为他没什么,他相当厉害!稍后我说几点别人相当厉害的地方。我们从初中开始学习他,如果你认为他不厉害,那仅仅是因为我们开始接触和背诵他的句子的时候,我们的大脑还是处于懵的状态。),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此文就和读者朋友一起来认识下和我们大脑相关的工具,一起扩展自己对工具的认识,以及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工具。

插一句马克思的话题:

1:政治经济学。万物互连,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而不与其他不同类的事物相连接的——这个万物互连的话题,推荐大家去看看量子力学,以及复杂和混沌的主题——,经济并不是孤立的,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是水中花,相信水中花是真花,就是愚蠢。经济和政治是高度互连的。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很多以前的殖民国家,他们独立后,照搬原宗主国的政治体制和结构,但是现在的经济发展都很成问题,就是因为它的上层建筑和下层的经济基础是不相匹配的,反而是这种脱离了基础的上层建筑,制约了它的基础的发展。

3:唯物辩证法。这个我就不多言了。

●工具的意识:鱼与渔

我们有一个疑惑,但是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解决;我们要分析一个事物,但是不知道怎么开始分析;我们要论述一个问题,但是不知道怎么开始讲,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讲……

于是出现了两种情况。

情况一:

我们有了疑惑,去网上发帖问一下,竟然有人回复了。漂亮!我们的疑惑得到解答了!

我们要分析一个事物,不会,那问问周围的大牛吧。他简单几句话告诉了我们结论。漂亮!我们的结论有了!

我们要论述一个问题,不会,那就请其他人帮帮忙吧!他说论述是很讲逻辑和结构和事实的,很费脑子和精力,这样吧,我给你写个2000字的论述,给我2000块钱就可以了。漂亮!2000块就买到解决方案了!

情况二:

我们头脑里有各种工具,有处理人际交往的工具,有看认识人的工具,有分析问题本质的工具,有从多个维度去观察事物的工具,有解读数据的工具……于是,我们遇到了疑惑,有了问题,需要论述什么,都是比较轻松的。

就是把这些适合的工具拿过来,开始操作罢了。

以上两种情况,一个是别人给我们鱼,一个是自己获得渔的能力。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人人都应该想要渔,而不是鱼。那么,该怎么获得渔呢?

●工具的获取:阅读和长谈

巴菲特——“我什么都读:企业年报、10-K报表,10-Q报表、传记、历史书,每天还要读5份报纸。在飞机上,我会阅读座椅后背的安全指南。阅读是很重要的。这么多年来,是阅读让我致富。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对于我们的大脑和思维而言,脑子里有多种模型和工具,就是我们的思维有多深。——对比想一下吧,你的数学能力有多深,取决于你熟练掌握多少种数学类型和算法。一个数学家会线性代数、黎曼几何、解析几何、微积分、统计学、概率论、图论……而一个小学生只会加减乘除这些模型和工具。——这就知道为什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了,因为工具在不停得在发展和被创造,而且每个工具都有它使用的范围和边界条件。工具的数量岂止上千万!!!

那么我们怎么在大脑里建立起各种工具呢?如果我们自己不是智慧得可以自创出各种工具,那么就只能向他人学习怎么样创造和使用工具。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呢?阅读长文章和书籍,以及和更智慧的人长谈

我说的长文章,要有两个特点(1)字数都是几千字起步(2)内容中故事占比要小于一半,超过一半的内容应该是详细的论述过程,然后得出一个几句话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模型和算法式的:即它是告诉你在欧几里得几何(边界条件)中,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是a2+b2=c2,而不是告诉你勾三股四玄五。

至于短文章,当故事看或者新闻资讯看没有问题,当学习工具来看,那就是浪费时间。几百字的文章,能做到详细的论述?除非全是文言文写的。

每一个会读长文章的人,都是热爱学习,想获得长远进步的人反过来是一样的,你会在网上常常看到有人说“太长了,不看”,这样的人也一定是不会看5000——3000字的文章的,哪怕这文章是《道德经》、《矛盾论》、《实践论》,更不用幻想他们会去读书了。那么他们今后能出大成就吗?概率很小很小很小。

阅读长文章和书籍,真的是太重要了!它里面会有比较详细的论证和推论过程,而我们跟着这个思路下来,就是经历了整个论证过程的洗礼和复盘,当我们读这样的文章和书籍多了,我们自己就慢慢得获得了论证和论述的能力。

有次看一本书的书评,一个人说:“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为了凑字数出书,里面的内容90%都可以不看,只有10%的干货。”,于是给出了2星评论。——我的下巴都要惊讶得掉了!我看过这本书,觉得写的相当好!这个人所谓的90%的废话,其实都是作者详细的论述过程。这个人直接跳过论证过程,只看结论和一些故事,怪不得如此喜欢“干”的货,而不是新鲜多汁的货。

学习数学,跳过定理的证明过程,只看最后的公式,这样的人能有优秀的数学成就?掌握思维工具,跳过分析和论述的过程,只看最后的结论,这样的人能有优秀的思维能力?

人人都爱故事,但是故事不能让你获得思维工具,故事只是给你鱼而不是渔。论述、推理、逻辑才能让你获得思维工具。(是不是和另一个道理相通:人人都会做到的,你就没有竞争优势了。故事是人人都能做到去阅读的,但是逻辑、推论、论述是少数人才能做到去阅读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个人挑选书籍阅读的话,除了传记、历史和文学书我可以接受里面几乎都是故事,其他的任何书籍,如果有超过50%的内容是在讲故事,而不是讲模型和工具,以及较为详细地论证这个模型和工具,我都归为“一次性浏览类”书籍。即使每次买书,我都会事先看简介看评论等,但实际上来讲,买回来100本,基本上90本都是属于“一次性浏览”的书籍。

一个满脑子是锤子的人,世界对他而言都是钉子;如果我们头脑里有很多工具:锤子、扳手、汽车、螺丝、餐具……我们眼中的世界,就会更接近于它真实的模样。我们阅读长文章和书籍也是一样,不要局限在一个领域,不然我们的思维工具是狭隘的。

以前也有读者朋友问过我,该读什么样的书。我的回答是:

“先不用去让别人推荐什么书籍,任何领域你去看看图书排行榜,你都能找到适合你的书。重要的是,如果你学文科的,应该多去看看经济、生物、医学、物理、宇宙、网络方面的书籍;如果你是学理工科的,应该多去看看社会、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籍。

另一个扩展思维工具的方式就是和更智慧的人长谈如果你们身边有,而且他也愿意付出很多时间和你长谈,那就去长谈吧。如果你周围没有这样的人,或者即使有,但是他不愿意和你多话,那就只能采用阅读的方式了。

●工具的使用:配套和熟手

以上说了,工具的数量有亿万之多,而且还在不断得发展。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获得所有的工具,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个“配套”的概念。

什么意思呢?

比如米野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在具备了:世界格局,经济知识,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他就要发展的是自己的谈判能力、销售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战略思考能力、融资能力、市场判断能力……这些方面的工具,他需要尽量获取很多,这些工具的学习过程就是很长远的,长远到他需要终生学习。

而其他的工具,是和他的目标和兴趣爱好不“配套”的,他就没有必要去发展了,比如:舞蹈、烹饪、钢琴……

故而说来,配套的意思就是:在自己致力于做出成就的目标和兴趣爱好中需要使用到的工具。

注意啊,享受欲望不是兴趣爱好!谁不喜欢美食,谁不喜欢旅行,谁不喜欢帅哥美女?这些不叫兴趣爱好,这些叫欲望享受。真正的兴趣爱好,是自己愿意付出很多时间和很多劳动去不停得提高它,不停得提高它。

有了这些工具后,就要开始练习,使得自己能熟练使用这些工具了,工具不练习是不会熟的就好像我以前写过怎么样看人识人的一种工具,我提到,这种工具你只是获得了没有多大作用的,只有你获得了这种工具,然后在实际的生活种不断地练习,不断地练习,你才能熟练使用这种工具。然后当你今后和他人交谈的时候,你才会很自然得、本能得去倾听他说话的词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