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阁,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出生于辽宁通化县(今吉林通化市)的教师家庭。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王凤阁前往县立中学读书,经常以“精忠报国”四字激励自己。1923年,王凤阁参加东北军,先是当过第五十八团的副官,随后又在汤玉麟的麾下任职。

由于厌恶军阀混战,王凤阁最终辞职回乡。值得一提的是,王凤阁家里颇有资产,划分成分时绝对是大地主。然而这位“地主”却并没做过什么为富不仁的事,相反一直关注着周边的局势变化。在日本侵略中国后,王凤阁没有选择沉默,他毅然散尽百万家财,拉起了抗日救亡的队伍。

由于王凤阁出身于教师家庭且拥有广泛的行业影响力,他的队伍骨干就是一群教师。虽然人们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然而他们这支抗日自卫军却是东北地区坚持时间第二长的队伍,仅次于杨靖宇将军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经过悉心指导,王凤阁麾下的士兵们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擅长操作火炮等军械,战斗力比很多正规军都强。

从1933年至1937年的近5年时间中,王凤阁部队凭借有利的山区地形,向日、伪军发动了上百次袭击,给他们造成了沉重打击。为此,日军尝试过各种计谋对付王凤阁,不但利用汉奸叛徒掌握他的行动,还出动飞机投掷燃烧弹、毒气弹来杀伤王凤阁的部队。1937年春,王凤阁在六道沟因伤被俘,其妻张氏及年仅4岁的幼子小金子(乳名)一同被捕。

王凤阁将军被俘后,手掌竟被伪军钉在磨盘上以防逃脱。在关押期间,日军曾数次招降王凤阁及家人,均未能得逞。在用馒头引诱小金子时,这位4岁的小孩子大骂“中国人不吃亡国饭”,被时人赞为年纪最小的抗日英雄。1937年4月15日,是王凤阁一家行刑的日子。

这天王凤阁将军将蓬乱的头发剪短,换了一套新面子,从容地走上汽车,张氏则穿上蓝色长袍,在丈夫的鼓励下毅然上车。行刑时王凤阁拒绝跪地,争执一番后被伪军按坐在地上。遇难后,王将军的头颅被装入木匣,遗体则被埋入一旁的土坑中。张氏随即抱着孩子跳入坑中,英勇就义。

解放后,王凤阁将军正式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通化市的玉皇山上还树立起了纪念碑。在高耸的玉皇山顶,在苍松翠柏之中,将军的丰碑傲然挺立,历史烟云遮掩不了他的风骨,民族精神永远在这天地间升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