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终,刑部官员将柏葰、罗鸿绎、李鹤龄、浦安等数十人全部抓了起来。拿到卷子后,罗鸿绎的文章果然满篇错字,咸丰竟一下子找出300多个。

在阶级逐渐固化的今天,高考乃是最能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的全国性考试,不仅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测试,也是寒门子弟跳跃龙门最经济的途径。然而自有高考以来,舞弊现象却屡禁不止,使庸才挤占了本该属于人才的位置,还阻塞了社会阶级的良心流动,是一种可耻的犯罪。

皇帝抽查优等生试卷,却越看越恼火,当场下令:主考官以下全斩首

在古代,科举考试与高考的定位是等同的。这种制度延续了1300年,靠得就是其无与伦比的公平性。从唐到清,科举考试的防舞弊手段就在不断升级,从“糊名制”“誊抄法”到“磨勘法”,作弊的空间一步步缩小。然而为了利益,总有考生与考官不惜铤而走险,酿成一件件严重的科场大案。

历代以来,几乎所有朝廷都对科场舞弊查处极严,无数考生和考官因此人头落地。毕竟科举不公很容易引起读书人不满,而读书人不满的后果很严重,那便是造反。历代以来,但凡是大规模起义,都有这些落魄文人参与,其中最著名的两人莫过于黄巢和洪秀全,他们都是科举落榜的主。由此,皇帝们才会对科举舞弊现象如此严厉。

皇帝抽查优等生试卷,却越看越恼火,当场下令:主考官以下全斩首

到了清朝,满洲朝廷出于警示、驯服汉族读书人的需要,曾屡兴科场大狱,其中在顺治和康熙年间,尤其如此。然而到了晚清,也就是咸丰年间,科场大案却迎来了一次巅峰。

公元1858年,咸丰八年,文渊阁大学士兼领班大臣柏葰受命住持顺天府乡试。在当地,有一个名叫罗鸿绎的刑部主事,此人不学无术,花了一笔巨资才捐了个官。然而此人一直梦想考取功名,因此他到处活动,在考前拜访了同乡、兵部主事李鹤龄,向其请教场规。

皇帝抽查优等生试卷,却越看越恼火,当场下令:主考官以下全斩首

对于罗鸿绎的言外之意,李鹤龄自然心知肚明。为了得到好处,李鹤龄让罗鸿绎在考卷中添加暗语。随后,李鹤龄又将暗语告知了考官浦安,让他多有照应。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罗鸿绎又去找柏葰的家人——靳祥帮忙。当时,由于柏葰年老,诸多杂事都由靳祥办理,所有有很多可操作空间。

考试完毕后,浦安没有阅览到罗鸿绎的考卷,因此他的第一个保险落空了。最终,考卷到了柏葰手里,由于文章写得十分差劲,因此柏葰毫不犹豫地给了不合格。当时榜单分为正副两榜,正榜收录中举者,副榜则为名落孙山之人。而罗鸿绎自然归入了副榜。

皇帝抽查优等生试卷,却越看越恼火,当场下令:主考官以下全斩首

然而罗鸿绎还有第二重保险,靳祥在副榜中发现了罗鸿绎,并偷偷将他的考卷抽出,与正榜刘成忠的考卷对调。就这样,“差生”罗鸿绎一跃成为“优等生”,以第238名的成绩成了举人,有赴京参加会试的资格。在当时有穷秀才,富举人的说法,能考中举人者,已经有了当官的资格。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靳祥和罗鸿绎都不明白,清代科举还有“磨勘”这道工序。所谓“磨勘”,就是复查的意思。复查官员通读全文,发现了罗鸿绎的文章狗屁不通,错字连篇。看到此景,“精明”的磨勘官意识到,这个罗鸿绎背景不简单,否则以他的才学,下辈子也不能中举。

皇帝抽查优等生试卷,却越看越恼火,当场下令:主考官以下全斩首

当时,磨勘官并没有直接将此事捅出,而是偷偷透露给御史孟传金。相比磨勘官,孟传金是个不怕权贵的主,于是他立即写了篇奏折,将此事上报给咸丰。咸丰听闻此事后,感到十分吃惊,于是他立即命人将罗鸿绎的卷子交给自己,他要亲自校对。

拿到卷子后,罗鸿绎的文章果然满篇错字,咸丰竟一下子找出300多个。咸丰很快就意识到,顺天乡试肯定有猫腻。随后,震怒的皇帝将罗鸿绎招到北京,让他在南书房单独考试,重试的题目为“不亦乐乎”,诗题为“鹦鹉前头不敢言”,很显然要看罗的笑话。

皇帝抽查优等生试卷,却越看越恼火,当场下令:主考官以下全斩首

都说逆境创造奇迹,但很显然,罗同学不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他前后如一,再次上交一份错字连篇、狗屁不通的文章。咸丰拿到卷子后,立即给此案定性——科场舞弊!毕竟交给刑部“穷治”。

最终,刑部官员将柏葰、罗鸿绎、李鹤龄、浦安等数十人全部抓了起来。一开始,咸丰认为柏葰的过错并不严重,有意宽恕他。然而柏葰政敌肃顺却认为,必须按律法处置。就这样咸丰当场拍板,主考官柏葰以下数十人全部处斩,鲜血将菜市口染得通红。

随着顺天科考窝案被查出,晚清科举的风气大为好转。不过好不好转也无所谓了,毕竟科举考试随着大清的沦亡,也走到了尽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