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权15岁时,首次在家乡《万县日报》发表了民歌体诗歌——《共产党是红太阳》,从此,文学梦就成了他一生的追求。1965年,他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时,主动要求来云南工作,彩云之南成了他圆文学之梦的起点。他勤奋、刻苦,50多年来,已出版诗集6部、散文集8部、长篇报告文学2部、长篇小说2部、文学评论4部,共计22部;加上未收入专集的各类文学作品,已经有600多万字,成绩斐然。

在云南作家中,张永权是一位热爱生活、扎根生活、获奖无数的多产作家。最先,他以优美的诗歌而扬名诗坛,继而,他以丰硕的散文而蜚声文坛;同时,他又用直面现实、大胆干预生活的报告文学和小说,助力老少边穷农村脱贫。他的文学评论,琳琅满目,颇有己见。他对文学的各个门类都有突出贡献。

他的诗歌 诗中有画

诗坛历来认为:诗歌应该融音乐美、色彩美、绘画美、建筑美于一体。“其言动心,其声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袁枚《随园诗话》);“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北宋郭思);诗歌是“看不见的绘画”“绘画是不说话的诗歌”(达·芬奇);“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古希腊西蒙尼德斯);“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字的绘画”(艾青);苏东坡称赞王维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成了中国诗歌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

永权谙熟传统诗歌理论,并躬耕践行。他的诗,亦是“诗中有画”。他《文集·诗歌卷》开宗明义的第一首诗歌——《昆明》,就是一幅生动的彩墨画:

“据说这里没有冬天,/夏天离她也十分遥远,/头上的太阳像一面铜锣,/明亮的光束也发出叮当的韵叹,/白云飘落下来给街道擦去尘埃,/大地洁净得像天空一样湛蓝,/季节以温柔的脚步,/围绕滇池轻轻地旋转。//多情的花儿总爱和游人攀谈,/用那五颜六色的语言,/冬有艳红的山茶,/夏有各色的杜鹃,/无论什么颜色都在述说,/——昆明,永远是春天!”

在这里,诗人将蓝天、白云、太阳、光束、游人、脚步、山茶、杜鹃等,用斑斓的色彩,绘制成了一帧明媚灿烂、春意盎然的春光图。明净、艳丽、五彩焕然!读其诗,似乎可以嗅到春的气息、听到鸟的鸣叫、闻到花的馨香、感受到太阳的温暖!在他笔下,昆明之美,力透纸背,跃然画上!

永权诗歌的诗画美比比皆是。有时像国画、有时像水彩、有时像油画、有时像重彩画。构图、用色,根据诗的题材、意象、意境不断转换。写得最具特色的西双版纳的景色就是《美的颂歌》:“富饶、美丽、神奇,/西双版纳彩色的土地”,/“花的田野呀花的道路,/花的河流呀花的林区,/草叶上的颗颗露珠,/也珍珠般晶莹瑰丽。”“树上结满了五颜六色的瓜果,/田野的谷也有彩色的:/绿的香蕉红的柑橘,/金色的芒果紫色的稻米……”五彩缤纷、异彩纷呈!

他观察生活认真、提炼生活精心,他的诗歌的意象之美、意境之美,出类拔萃。比如《泼水节》:“发狂的象脚鼓/伴着欢唱的金铓锣,/一个个银盆/端起一条彩色的河”;《傣家小和尚》:“自行车上飞起的袈裟,/就像一片飘扬的白云,/带走了他们独特的情韵”;《边境的四月》:“边境的四月,/挂在大青树的枝头上”;“边境的四月,/在野花上笑着”;“边境的四月,/在芭蕉树上疯长着,/天天都吹着金色的号角,/四月便开始走向成熟。”类似诗歌,在《同饮一江水(组诗)》《瑞丽诗花(组诗)》等作品中,也随处可见。《畹町桥头》:“天蓝、水蓝,/一切都蓝得发亮,/那来自对面的缅甸姑娘,/眼里也有一条蓝色的大江。”诗中蕴含的疏风易俗,边地风情的意象与意境之美,令人咀嚼不尽。

永权的诗,并非都是阴柔之美,他的大多数诗歌展示的,是阳刚之美、大气之美,比如《象脚鼓舞》,表面上写跳舞,实际则歌颂傣族对“寻找光明和幸福”的不停追求,以及英勇奋斗的民族精神!而《木鼓声声》,作者把阿佤的木鼓,视为“佤山上的一部书”,记录的是佤族人民的情怀、是阿佤人民古往今来的血泪与幸福。这些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激越昂扬、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还有大量以虔诚、敬仰、崇敬的心态,热烈、深沉、爱的情怀去歌颂革命伟人、英雄模范、历史圣地、文化名人,以及改革开放成就的诗,情真意切、情深意挚、感人至深。

有些抒情短章,小巧玲珑,晶莹剔透,意蕴深邃,回味无穷。例如组诗:《枫叶集》《露珠》《橄榄》等。《青春》:“在相思的红豆里,/他像橄榄,又似蜂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却是一杆高高飘扬的旗!”《玫瑰》:“你爱,爱得那么彻底,/爱的泉水把花朵浇得如此艳丽;/你恨,恨得那么坚决,/恨的烈火炼成这尖利的刺。/爱和恨交织在一起,/才有这真情动人的诗句!”韵味绵长、回味无尽。

他的抒情诗,格调清新、明快、欢畅、激扬;他的叙事诗《桃树林里》《遥远的梨花村(叙事组诗)》,却截然相反,前一首寓伟大于平凡、寓激情于淡定;后一组则寓悲剧于凄清、寓悲情于冷峻。

当今诗坛乱象丛生,伪诗、劣诗、非诗、淫诗横行。有些“诗”,普遍存在三乱三无现象:意象混乱、思维混乱、语言混乱;无节奏、无旋律、无真情实感。有的更是无病呻吟和宣泄自我私情,古往今来的优秀传统荡然无存。这种作品,用一个美国人的话说,就是“喝了白开水撒酒疯”。像永权这样长期坚持诗歌创作的正确航向,坚持将我国诗歌传统与优秀现代诗的创作理念有机结合,而取得杰出成就的诗人,已不多见。因此,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更值得我们珍惜、称赞和借鉴。

他的散文是散文的诗

他的散文创作,始终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选材严谨、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文笔优美。他用童心观察生活、用爱心提炼生活、用诗心抒写生活,将现实与历史、当下与未来、抒情与叙事、激情与理智、诗情与画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文化内涵、有诗的韵味,也有思想深度。

高原本无海,人们常常把湖泊,甚至一些小水潭,均习惯称为海。四川九寨沟的所有大小湖泊,均以海命名。云南的九大高原湖泊,也有3个是以海命名的:大理的“洱海”、永胜的“程海”、昆明的“阳宗海”。作者的《高原海韵》,就从高原海子的自然美写起:“高原海子的美,那是一种天生丽质的朴素之美,又是如诗如画的生态之美。”接着,引入历代骚人墨客吟诗作赋对云南著名湖泊的赞颂;细数旅行家徐霞客,文学家杨慎、孙髯翁,当代国家领导人和文学大家董必武、陈毅、郭沫若等,对我国第二大深水湖抚仙湖和五百里滇池、大观楼的倾情赞颂;之后,又介入各个“海子”及其周边的考古发现、历史文化、民间传说。诸如:以“云南虫”为代表的、被西方科技界赞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的澄江动物化石群,就发掘于抚仙湖畔的帽天山。古代盛行生命崇拜、生殖崇拜,洱海畔的石钟山雕塑群中,就有一尊女性生殖器“阿央白”供世人膜拜;永胜“程海”,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三个天然螺旋藻产地之一;香格里拉“碧塔海”神奇的桂花醉鱼,更是令世人称奇。云南人的海文化,也是从“高原海子”开始的,我国“七下西洋”的大航海家郑和,就出生在滇池之畔。短短的一篇《高原海韵》,简洁、生动、传神地道出了“云南海子”的自然、历史、文化、科技、传说的无穷魅力与韵味。

《小村大历史》更是一篇历史文化内容厚重的散文。云南曲靖宣威市杨柳乡的“可渡村”,因其位置显赫而成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一条可渡五尺道,一部中国的春秋史;一个乌蒙小山村,一本云南大历史。”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孟获归顺后,三军又会师于“可渡”。滇王金印,曾经光耀过可渡的山水;汉武帝的使臣,经可渡才到滇池之畔;唐王朝奉旨到南诏结盟的使臣,是从可渡入滇。云南名将唐继尧、蔡锷讨袁护国的大军,是从可渡出关。“走进可渡,走进两千多年的风云和文明;走进可渡,走进了一个神奇瑰丽的天地。”明代被贬谪云南永昌(保山)的大文豪杨升庵,就曾经在可渡翠屏岩石上题字:“山高水长 水流云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在可渡桃花溪畔的岩石上留了字。“美丽云南悠久而丰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生态文化,隐藏在乌蒙山中的这个可渡小山村中,就是明证。”作者如数家珍地细述小山村“可渡”的光辉而显赫的历史,令读者瞠目结舌;传统文化,令读者赏心悦目!

《永远的龙头街》则透过一个街子的历史寻访,查勘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众多国宝级专家,在龙头街司家营17号(现在的61号)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驻地,回顾了冯友兰、金岳霖、闻一多、朱自清、浦江清、王力、陈梦家等名家的学术成果与地位。紧接着,作者又考查了紧邻司家营的麦地村中国营造学社驻地,引出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著名建筑学家、美女诗人林徽因的杰出诗歌,以及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对林徽因倾情爱慕一生的感人事迹等。历史、学术、文化、爱情,有机交织,共融一体。“龙头街一个龙字,彰显着中华民族这群龙的传人的伟大民族精神!”情趣盎然、益智怡情。真可谓:小小的龙头街,厚厚的文化史。

这种熔现实、历史、文化于一炉的散文还有很多,如《在新平,我想起了邢公畹》《历史,从南华走过》等,读永权的散文,既是读现实,也是读历史,还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散文艺术美的享受。

永权是诗人、散文家,他有很多散文都是诗的散文。《雾打芭蕉》《阿着底·普者黑》《杜鹃花海》《伊洛瓦底江的黄昏》《桂花雨》等特别优美。

《雾打芭蕉》写的是西双版纳深秋初春的雾:“似乎有如一根又一根的细线飘打在芭蕉叶上,非常柔和,非常悦耳”“这浓雾确是非常惊人的,一片片的雾粒,一丝丝的雾线,云集在一起”……用“雾粒”“雾线”去形容版纳的雾,何其准确、何等奇异!永权对版纳的“雾雨”情有独钟,在好几篇诗歌和散文中,反复写到它,例如《高山听雾》等。 读了此文,你一定会终生难忘那令人惊奇的“雾雨”!

他的散文,更有“黄钟大吕”,如:《悲壮的大怒江》《不屈之城》《三进人间天堂独龙江》等,激越、悲壮、高昂、奋进,再现了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军顽强、勇敢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展现了独龙族人民与险恶的大自然不屈不挠斗争的民族精神。充分显示了作家对生活的热烈拥抱,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爱,诚挚地表达了作者对爱国志士、革命先烈、社会主义建设功臣的无比敬仰、虔诚赞颂。

他的报告文学情真意深

报告文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才兴起的新型文体,历来归属于散文之中。由于它反映生活及时有力,针砭时弊,尖锐犀利,被人们称为文学的“轻骑兵”。一个世纪以来,一直为读者所钟爱与关注。后来,慢慢成为一种独立文体。

根据我个人的阅读与思考,我把报告文学分为两类:新闻性、文献性大于文学性的,为文学报告;文学性大于新闻性、文献性的,为报告文学。文学报告是时代的记录、历史的见证,其作家是时代的歌手、社会痼弊的医师。文学报告的社会价值,要比报告文学高。报告文学的优点是:生活的典型化更鲜明、作品的形象性更突出、艺术的吸引力更强大,可读性与耐读性更强烈,受众的层面更广泛,审美价值更高远。把文学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有机统一起来,是报告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永权的报告文学,把新闻性、文学性和文献性有机统一起来了。几乎篇篇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特别是《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走进独龙江》,题材新颖,思想深刻,意义深远。

《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关注的是至今屹立在云南普洱市宁洱县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永权对此碑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采访后,深情地记叙了立碑前后的悲壮故事,写出了国家对兄弟民族的关怀与爱戴、民族大团结的来之不易,以及民族头人为维护民族团结的献身精神,谱写了一曲各民族团结的雄浑、壮美之歌,感人至深。特别珍贵的是,永权浓墨重彩地记叙了一件珍贵文物的来龙去脉。

国庆一周年时,中央决定邀请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派代表晋京观礼。在10月3日晚上的联欢晚会上,云南普洱地区的傣族代表召存信、刀世勋代表大家向毛主席献金伞。在主席接过金伞的一刹那,离毛主席较远的年仅19岁的傣族女代表、共产党员俸育清,硬挤到主席身边,拿出一个日记本要主席题词。主席微笑着欣然题写了“前进”二字,在毛主席身边的柳亚子,也给她题写了“努力”两字。俸育清把主席的题词视若珍宝,铭记在心,用红丝线刺绣在一张丝巾上,还在“前进”二字下面,用小字绣上了“敬爱的毛主席怀仁堂观看演出时给我的教诲”,落款日期是“一九五零年十月三日晚”。这件珍贵文物,现由俸育清子女献出,陈列于宁洱县民族团结园的陈列室中。永权的发掘和真实的记录,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走进独龙江》是作者退休以后,三次走进独龙江大峡谷体验生活的成果。作品将一个人口很少,原来连族名都没有、一贫如洗的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经过艰苦的努力,逐步从极贫走向富裕的史诗般的巨变,进行了生动地呈现。这部全面反映独龙族历史和现实生活,讴歌独龙族先进人物孔志清、高德荣的报告文学正式出版后,广受好评,评论家和读者称赞它“是一部融新闻性与文学性、融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为一体”的好作品;“是第一部全面反映独龙族生活的长篇报告文学”“是作者怀着深厚的感情,为一个民族写的书”。

报告文学作家,肩负着社会、时代、民族的责任,永权做到了,在他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文学作品中, 报告文学产生的社会影响最大,这正是他对社会勇于担当、乐于尽责的生动表现。

他的小说生动清新

收在文集里的小说,有三个短篇、两部长篇。短篇小说的生活有点单薄,基本是人物通讯。两部长篇小说却写得很精彩。

《桃花流水》是他的报告文学作品,是对《在云南,有这样一个贫困山区》的重新加工、深度开掘。作者对情节、结构与人物,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构织。

首先,小说增加了主要人物族谱的传奇性。桃花寨地处深山峡谷,原来渺无人烟,白族木匠杨姓家,是躲瘟疫而逃来的第一家人;彝族伍恰家,是逃亡奴隶的后代;傈僳族李医生家,是起义“强盗”的余脉。小说这样构想故事的开头,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欣赏性。接着,就围绕彝族老村长伍恰、白族妇女副村长张桃花、傈僳族医生李疯子三家人的故事,及他们带领桃花寨人艰难脱贫的过程,展现了桃花寨改天换地的历程。

其次,小说通过讲述张桃花与电影放映员谢平的情爱关系、谢平女儿与傈僳族离休干部、省级老领导者诺孙子的恋爱关系,以及他们回乡创业、对家乡建设做贡献的义举的穿插,丰富、充实了小说的情节,加强了小说的思想性。再次,小说插入醉鬼四移和“文革”造反派头头县公安局杨副局长的造反行为,丰富了小说的社会内容和历史内涵,拓宽了小说的四维空间,增加了小说的历史厚度。

第四,小说通过描写者诺离休后,主动拒绝各级官员的接待和宴请,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家乡,并拿出离休费帮助家乡建设、加速脱贫速度的壮举,歌颂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廉洁自律、无私奉献,令人敬仰和感喟!

《桃花流水》正是通过这些方面的细腻描写,提升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意义,它的故事性、生动性,人物的鲜活性、作品的可读性,都远远超出了报告文学,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本书出版后,获得云南省和西南西北地区图书奖。

《佤山魂》是一部根据历史事实构思而成,描写我省阿佤人民齐心协力抗击英国侵略者入侵边境的悲壮、激烈、果敢斗争的历史题材小说。大英帝国侵占缅甸后,为了抢占我国丰厚的矿业资源,以传教为名,进行情报收集,对我地处边境一线的佤族央格桑部落进行利诱未成,就蓄意制造部落之间的矛盾,二计未成,便直接派兵入侵。央格桑部落的砍头英雄艾山炳,带领全部落男女族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34年后,艾山炳的儿子艾火龙继承了他的事业,前仆后继,与英国两代殖民主义者,进行了血雨腥风的惨烈斗争,自始至终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谱写了一曲边境兄弟民族维护民族生存、维护祖国统一的凯歌。整部小说,大气磅礴,义薄云天,给人以强烈的爱国主义启迪。

由于两部长篇小说的题材与内容迥异,风格很不统一。《桃花流水》明丽清新,《佤山魂》凝重深沉。《桃花流水》由作者亲历亲见的生活创作而成,语言如行云流水,简洁明快;人物呼之欲出,生动鲜活。《佤山魂》主要由历史素材构想而成,人物形象比较概念化,语言比较模式化。两部作品虽然各有千秋,但其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都很突出,这是永权作品一贯的优点,也是永权优秀品格和人格的展现。

他的评论真诚感人

文艺评论主要有两类:一是学院派,二是实验派。学院派批评家,理论较严谨,但联系实际常有短板,容易壳里空;实验派批评家,有创作经验,评论有血有肉,常见子打子,缺乏理论升华。永权是学院派出身,有坚实的理论素养;又是著作等身的作家,有丰富的创作经验,所以二者兼而有之。他的评论、理论与实践统一,能评到实质上、论到关键上。再加上他为人厚道、真诚,评论以肯定、鼓励为主;对其缺点,则细加指点,使人受益匪浅。

文集中的评论,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对文学现象的总结性评述,如:《古典诗词不能缺席文化建设》,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论题观点。一是“中华古典诗词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必须加以继承和弘扬”;二是“中华古典诗词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必须珍惜、继承、弘扬的光荣传统”;三是“中华诗词”有丰富的人民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更要继承。有理有据,理据统一。这篇理论文章,显示了作者的扎实理论素养与坚实的古典文学修养。

《民族文学逢盛世 文坛更显山花妍》是作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学”成就的总结。对“这个时期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具体概括;而对改革开放30年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亮点,更是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地总结与归纳。广博的阅读、宏观的视野、精确的提炼、科学的升华,充分展示了作者坚实、深厚的理论功底。

第二种类型是作家作品评论。 这方面的文章很多,特别能显示永权水平的评论文章,主要在这类中。如对晓雪、饶阶巴桑、鲁若迪基的诗歌及原因、张昆华的散文的评论。

《意象的花瓣 诗美的结晶——略论饶阶巴桑诗作的艺术特色》,着重从“意象”上去分析巴桑诗歌的艺术特色。他先从意象的含义入手,理清意象的概念后,再剖析诗歌。作者把巴桑诗歌的艺术特色归纳为四种意象:媚态意象、比喻意象、象征意象、通感意象。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从理论上说,有的成立,有的不一定成立。“媚态意象”与“通感意象”基本可以成立,但“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难以成立。比喻和象征是两种艺术表现手法,用这两种手法去构造某种意象是可以的,表现手法自身不能成为意象。“通感”“意境”“风骨”等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可以独立形成“意象”。

《创造美的文体——评原因散文自选集“听雨”》,短小精粹,将原因散文中对美的创造、美的展示、美的境界、美的魅力,进行了言简意赅的品评和赏析:“为美而歌,为美而文……原因的散文,许多都是把散文的空间拓展成了诗的境界。”这乃行家之论!

第三种类型是序文。永权给不少作者写过序言,在文集中未标明。这类评论,作者是以专家与导师的双重身份写作的(作者从不自称,是我的概括),特别显示了作者的人格与文格。他为人厚道、待人真诚、助人热情,总是以扶持、鼓励的态度对待,竭尽全力去发现作者的优点,对其不足,循循善诱,耐心指出。

永权是我省文坛口碑好的作家之一。除了这三类评论外,还有不少“应约评论”,基本能凭自己的良心,公允、公平而论。但是,有时“为亲者讳”,难免美誉过分。不能求全责备。评论家谁都会如此,老夫也难于超脱。

“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永权的创作成就,实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光辉范例,值得其他作家效仿。

云南政协报投稿邮箱

基层政协稿件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公、检、法、行政司法相关稿件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史、文学、鉴赏等副刊类稿件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媒体部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识别关注我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