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棉涌不再是“黑龙江”,变身城市风景带;西南黄竹坑村的农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村内不再污水横流。12月23日,新华社、中新社等14个媒体的记者走进三水,点赞三水水环境治理成效!

为进一步增强治水攻坚的决心和信心,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结合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号令”实施,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媒体开展“治水攻坚看成效”主题采访活动。23日,该采访团来到三水进行实地采访。

三水区生态环境分局总工程师陈新汧向到访媒体介绍广佛跨界河涌整治情况

大棉涌凤凰公园是采访团来三水的首站。“大棉涌是三水广佛跨界流域主干河涌之一,黑臭段长度约为9.4公里。”市生态环境局三水分局总工程师陈新汧介绍,从2016年至2017年,三水对大棉涌黑臭水体进行改造,严格控制污染源、提升截污能力、加强生态引水、开展河道清淤等,使该河涌消除了黑臭。2018年至2019年,为实现大棉涌黑臭水体长治久清,三水继续加大整治投入力度,累计投入约1.4亿元,使水质进一步改善提高到Ⅳ类。通过系统整治,如今的大棉涌不再黑臭,已成为了三水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周边楼盘林立,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涌边散步休闲。

经系统整治后的大棉涌,水质明显改善

西南黄竹坑村是三水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的典范。该村常住人口430人,由于地形和距离原因,市政污水管网难以覆盖,此前该村污水长期直接排入周边河涌,恶化村居环境,影响大棉涌黑臭水体治理。该村纳入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范围,建设污水治理站,统一收集生活污水进入治理站处理。该站采用处理效果好、运行维护简便、成本低、出水水质稳定的“组合式复合滤池+高负荷人工湿地”工艺,出水可以达到一级B标准。目前,三水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设施281座。

采访团参观黄竹坑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设施并听取情况介绍

媒体记者还前往位于芦苞的佛山刘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采访。该基地通过将养殖源水和污水引入生态沟渠,经过人工湿地、氧化塘、净化塘进行物理和生物处理,改善水体中溶氧量、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含量,在水质净化后回供鱼塘养殖之用,形成小区内的水循环利用。“这套生态循环养殖系统自运行至今,每年可减少养殖尾水排放约44万立方米。”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在养殖过程中有效减少抗生素的用量,增加鱼体对病害的预防能力,提高养殖鱼类的产量,基本实现养殖废水的零排放目标,并且大大节约了人工和电费,是一种可持续水产生态养殖模式。

媒体记者在刘氏水产养殖基地采访

近年来,三水切实围绕生活源、农业源、工业源、内生源“四源共治”工作思路,积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各项整治工作措施。区内各主干河涌水质得到较明显改善,2019年1至11月,三水区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幅度达41.15%,排名全市第一,而三水广佛跨界流域内五个镇街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均在20%以上。

资料:佛山日报宾水林、三水生态环境

编辑:佛山新闻网黄敏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