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逼婚”广告招来公开抗议,折射出青年男女对“父母逼婚”现象的态度和看法,也折射出转型期中国社会代际观念差异、情感焦虑以及现实社会压力的激烈碰撞。抛开对“逼婚”现象是与非的评判,首先“父母逼婚”隐含着一个重要的预设——人们只有结婚并组建家庭才能获得幸福。其次,现代社会“父母逼婚”现象的背后隐含着由于理想中的婚姻蓝图与现实中的婚姻实践存在巨大落差而带来的纠结与困惑。“父母逼婚”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和社会背景,这既是社会加速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每逢佳节被逼婚”这种社会现象,社会变迁起到一定作用,我国不完善的公共政策也是促成因素。公共政策不健全意味着我国当前的社保及养老等制度存在漏洞。亲代对社会中的不确定性充满担忧,希望子代完成婚姻大事实现家庭的稳固以便抵御社会风险。但随着都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女性普遍走向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已越来越失去其存在的土壤,双职工家庭已成为主流,夫妻互动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期的年轻人并没有把结婚当做首要目的和任务,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日渐提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婚姻大事这样的“个人问题”也通常在工作生活中稳定下来后再做选择,并不是他们不愿意结婚或者不相信爱情,只是社会转型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下,他们不得不走上“晚婚”的道路。

“父母逼婚”现象的出现,颠覆了婚姻的传统。挑战着家庭的意义,这种转型时期特殊的中国式婚姻焦虑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子代对于亲代“逼婚”压力下各种有声、无声的反抗也说明了以下一系列问题。第一,反映出当前社会亲代子代陷入爱与恐惧之中,亲子二代的婚恋观念差异性愈加增大。第二,反映出子代在婚恋择偶方面呈现出理性化的特点。子代择偶多建立在个人喜好的基础上,建立婚姻的目的也不只是为了“传宗接代”。这种行为是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之上的自我规定与认同。化解逼婚现状不仅需要父母和子女都互相理解与妥协,更需要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才能帮助两代人缓解婚姻家庭带来的过度焦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