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哈密市中心医院全景。(记者张凯摄于11月20日)

2018年,改革开放正式迈入第40个年头,而从1977年迁入现址,哈密市中心医院的成长与发展也走过了40个年头。

回看医院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一个让老哈密人耳熟能详的地名“二部医院”不能不提,那么,中心医院以前为何叫“二部医院”?医院在40年间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二部医院”的由来

11月9日,伊州城区迎来了第一场冬雨。在家里遥望不远处的哈密市中心医院几栋大楼,86岁的李世琦和老伴向从镛感慨万千,“从1958年进疆,一待就是一辈子啊!”

站在自家的窗前,一眼便能看到新建的内科综合楼,李世琦和老伴正回忆着40年前的医院旧貌。

1958年,李世琦从位于辽宁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作为赴疆领队,他带领76名同学长途跋涉来到新疆,在自治区卫生厅报到后不到半年,他和同学就分赴各地州市,他于1959年春节后来到哈密,1962年被任命为哈密专区医院副院长,1982年任哈密地区医院院长,直至1992年退休。

“说起二部医院,就不能不提哈密专区医院。”李世琦虽已耄耋之年,却记忆清晰。“我来哈密那会,哈密叫‘哈密专区’。当时的专区医院位于大十字以南,现在哈密市维吾尔医医院那里。医院成立于1936年,既是专区医院也叫新疆省第九医院。当时条件很简陋,诊疗设备只有听诊器、注射器,化验室还是夯土墙,只有一台显微镜,一盏油灯。”

李世琦回忆,1961年,哈密专区下辖的哈密县成立哈密市(县级),在城区北沙窝(现时代广场附近)以北划了16亩地,由专区医院筹建哈密市医院,但1962年哈密市撤销,专区医院便在此建立了专区医院二部。“二部”建立后,因旧址发展空间太小的哈密专区医院工作重心便逐渐从老院址向“二部”转移,来看病的群众多了,二部医院便叫开了。“至于有人叫‘二堡(pú)医院’,那是发音问题,实际就是专区医院二部。”李世琦说。

医院迁址初期的

三个“哈密第一”

上世纪90年代初的哈密地区医院。  (由哈密市中心医院供图)

1970年,哈密专区改称哈密地区,专区医院也随之改名。

此时的地区医院床位不到200张,医护人员包括行政后勤人员200多人,开设了大内科、大外科、儿科、中医科,以及设在“二部”的传染科等几个科室。

1977年,哈密地区医院整体迁往“二部”,原址成立哈密地区中医院。此时的“二部”还仅仅是一栋呈L型的砖砌平房群,周边连一条硬化的路都没有……如何能建一所大医院呢?

李世琦回忆,医院自筹了16万元从当时的哈密市城郊乡购买了60亩地,即现在的东到胜利路,西到河坝边,北到红星医院这一块地。

有了土地,医院的建设规划就清晰起来。1980年,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计划投资200万元的地区医院住院大楼开建。然而,对于一所地区级的医院来说,这4500平方米明显不够用,于是,医院经向上级汇报随后调整了建设方案,这一来预算便超支了。“当时承建的哈建领导一见我就要钱。我就劝他,大家一起紧一下,克服困难把楼建起来。”李世琦回忆,就这样,住院大楼被建成了地下一层地上6层,建筑面积达8495平方米的大楼,还配备了电梯。

这栋大楼的建成,让哈密地区医院有了正规大医院的雏形。地区医院住院大楼成为当时哈密最高的楼、建筑面积最大的楼,以及第一栋配有电梯的大楼。

李世琦回忆说,大楼建成后,哈密地区医院诊疗条件也逐渐完善,引进了一台500毫安的日本产岛津X光机,这在当时算是很先进的诊疗设备。

20多年的建设,令“中心医院”实至名归

1987年,张勤俭从新疆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哈密地区医院。到医院报到时,尽管有那栋比较超前的住院大楼,但其他设施还是让他吃一惊。

1986年建成的哈密地区医院6层住院部大楼,当时在哈密创三个第一:高度第一、面积最大、第一栋安装电梯的大楼。(由哈密市中心医院供图)

上世纪80年代,哈密地区医院的病房还是平房,冬天的病房里生着煤炉,靠火墙取暖。(哈密市中心医院供图)

11月16日,现任哈密市中心医院副院长的张勤俭回忆了自己初来医院时的印象:“除了那栋住院病房大楼比较现代化外,其他都是低矮平房,门诊部地面还是红砖地,外面到处是土路,职工宿舍还是圆顶窑洞房,条件比较差,感觉像是县乡医院的环境。”

哈密市中心医院位于原址的外科、妇产科,均为窑洞式平房。(由哈密市中心医院供图)

哈密市中心医院的发展,和改革的发展密不可分。

张勤俭介绍,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推进,医疗改革也不断深化,哈密地区医院(当时名称)进行了绩效调整,充分调动起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此时,医院相关配套建筑的建设也开始加速:1996年,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中医楼建成;2006年,6000平方米的医技综合楼建成。

2009年,新医改政策实施后,哈密市中心医院更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地下1层、地上13层、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的门诊外科综合楼投入使用,今年新竣工的地下2层、地上18层、建筑面积达3.55万平方米的内科综合楼也即将启用……这使得哈密市中心医院在哈密区域内成为软硬件都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医院,“中心医院”实至名归。

年门诊人数 出院病人数

10年间翻了10多倍

1987年,张勤俭刚来医院时,哈密地区医院床位近300张,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皮肤科、中医科、传染科、检验科、放射科、药剂科、病理科、功能科、麻醉科、手术室等15个病区科室,医护及行政后勤人员360多人。

而现在,医院收治能力(病床)达1200张,临床医技科室37个,一些更科学更符合现代医疗理念的科室,如病案(质量管理)科、信息科也相继成立,医院在编人员更是达到11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47人,传统的医院劳务工作则外包给社会化服务机构,“实现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也表现出医疗专业服务越来越细的改革发展趋势。”张勤俭说。

硬件方面,1987年的时候,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台500毫安X光机,哈密地区医院只有一台12寸黑白显示器的B超机,一台机器显微胃镜。

“我也用那个胃镜检查过,胃镜的检查管很粗,直径有1.2厘米,因为粗让患者在接受检查时非常痛苦,这也成为当时患者的恐惧根源,经历过的病人都说,宁可让胃一直疼下去,也不愿做那个检查。”张勤俭说。

而如今,哈密市中心医院有1台3.0T核磁共振机,1台0.4T核磁共振机,1台64排宝石能谱CT机,2台普通CT机,11台彩色B超机 ,3台电子胃镜主机,检查镜6条,而且是无痛的电子胃镜,那种让张勤俭记忆深刻、让很多哈密患者痛苦恐惧的机器显微胃镜已一去不复返。

从一栋住院大楼开始,哈密市中心医院乘着改革的春风一路走来,特别是2009年国家新医改实施后,医院的服务能力更是以每年跨一大步的速度前进着。

据统计,2009年前后,作为地区级医院,哈密市中心医院年门诊人数仅为3至4万人,出院病人数不到4千人,而现在,哈密市中心医院日均门诊人数超过1400人,高峰时能突破2300人,年门诊人数达到52万人,出院病人数达3.5万人,10年间翻了10多倍。2017年,医院正式成为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哈密市中心医院和临床医学院。

“现在回想这40年,内心也是非常感慨。哈密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我们医院各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想,为各族群众提供越来越坚实的医疗健康保障,让群众享受到更先进、更科学的医疗服务,这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我们医疗改革的目的和初衷。”采访结束时,张勤俭说。

(记者 李文龙)

END

来源:哈密日报

编辑:师艳芳

QQ:3123694939

微信:hamilingjuli

官微:哈密零距离

邮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