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小苏

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愿望接触外部世界。在这一时期,他们能轻松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

—— 玛利亚蒙台梭利

秩序的敏感期,是蒙台梭利最先发现并论述的现象。

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秩序的敏感期在儿童人格的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儿童需要一个有序的环境来帮他们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们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们无所适从。

蒙台梭利观察发现,儿童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她确定儿童生来就有对秩序的要求。“看到某些东西放置得零乱,这似乎相当于一种刺激,也是儿童活动的一种信号。但无疑,它没有更多的含义。

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真正的快乐。

事实上,在我们的学校里,甚至那些年龄大一点的儿童,那些三、四岁的儿童在做完练习之后,会把那些东西放回到过去习惯安置的地方。这是他们所执行的一个最高兴和自发的任务。

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在所有的细节方面都能支配它。心灵的适宜环境是这样的:一个人能闭着眼睛到处走动,仅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东西。这样的环境是平静和快乐所不可少的。”反之,儿童“所看到的紊乱会成为他们发展的一个障碍,成为变态的一个原因。”

幼儿对秩序的敏感,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就可以感觉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它通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

“儿童看到一些东西置于恰当的地方时,就显露出高兴和激情,从中可以看出儿童对秩序敏感性的积极表现。那些受过专门训练并能按我们的原则进行观察的人,就能很容易地认识到这一点。”

“我可以举一位保姆的例子。这位保姆注意到,她所照料的一个女婴,看到白卵石被粘合成一座古代灰墙时,就显得高兴和感兴趣。虽然这个儿童只有五个月,而且她父母的别墅里遍地都是美丽的花朵,但这位保姆每天都把这女婴推到这块石墙面前,因为这似乎可以给这个儿童持久的快乐。”

“但是,秩序敏感期的存在,也许更清楚的表现在儿童所遇到的障碍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性。”

蒙台梭利曾亲自碰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位出生六个月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妇女到一间房间去,把太阳伞放在桌子上。于是,这个小女孩变得不安起来,这并不是由于这位妇女,而是由于那把伞,因为那个小女孩对那把伞看了很长时间才开始哭泣起来。这位妇女以为她要这把伞,就拿起它微笑着送到她面前。但这个小女孩推开伞,继续尖叫。这位妇女尽力安抚她,但毫无用处,小女孩变得更加焦躁。

怎样才能平息这个小女孩的脾气呢?

这个小孩的富有洞察力的母亲,突然从桌子上拿起那把伞,并把它放到另一间房间里去,结果小女孩立即平静下来了。可见,使她不安的原因是伞放在桌子上。一件东西放错了地方,就严重打乱了这个小孩,关于一些东西如何安放的记忆模式。”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

“我住处有一个小男孩,他想模仿三岁姐姐学习跳舞的样子。小女孩的教师曾经跟我们说:‘我怎么能教这么小的孩子跳舞呢?’我们告诉她,别管孩子学多少,只要尽力去教。了解了我们的意思之后,教师同意了。

突然,那个一岁半左右的小男孩跑上前来,大喊,‘我也要!’那个教师在我们的要求下做了舞姿,并且不停地强调,教这样的小孩是不可能的。我们对她进行劝说,请求她放下架子。正当她开始表演的时候,那个小男孩突然表现得很生气,并且站在那里一动不动。那个教师认为这正是她意料之中的事,但那个孩子并不是在关注跳舞。

他生气的原因在于教师放在沙发上的帽子。他不说‘帽子’和‘教师’这两个词,而是一直生气地重复另外两个词‘大厅’、‘柱子’。他的意思是,‘这个帽子不应该放在这儿,应该挂在大厅里的柱子上。’他忘记了所有跳舞的兴趣,似乎要求改变眼前这种不合规矩、无秩序的状态。当帽子被挂在柱子上之后,这个孩子平静了下来,并准备开始跳舞。孩子对秩序的基本要求比对其他方面的要求更为强烈。”

这一切表明,大自然已经赋予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这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它能区分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限于物体本身。这种敏感性使得环境的各个部分相互依赖,使得外界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如果一个人能适应这种环境,他就可以指引自己的行动去达到特定的目的。

如果一个人的脑子中只有不同的图像,这些图像却又杂乱无章,那么这能带来任何益处吗?这种情况就像是在一间屋子里面摆家具,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家具之间的秩序关系,那他的生活也一定是一团糟,让他无法得到解脱。

由此可见,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儿童,需要稳定的或富有结构的生活环境。在蒙台梭利看来,如果儿童在秩序的敏感期内能形成良好的秩序感,那么他们终生都将是一个规范、有序和温和的人。

反之,如果错过了秩序的敏感期,再想培养一个规范有序、有条不紊的人,就会变成难以企及的事情。正如奥斯瓦尔德所说的,“尽管秩序不是善(道德)的目标,恐怕也是到达善(道德)的目标的唯一途径。”

秩序的敏感期对幼儿园的管理及每日的保育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每个儿童都能自由地活动,但却不曾发生混乱,这是因为所有物品的摆放位置都已确定,所有物品都被安置在一定的范围,因而使得儿童感到稳定和安宁。

这一时期儿童的“最大喜悦莫过于将物品整齐地放回固定的位置。”然而这种秩序敏感期为时不长,“一般情况下,儿童到二岁左右度过秩序的敏感期之后,就不再像先前那样强烈地显现出不安的情绪。”因此,必须在这一时期尚未结束之前,培养儿童遵守秩序的习惯。

“工作”对于儿童秩序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儿童对于秩序的偏好,蒙台梭利提出了工作的“秩序法则”。她将秩序理解为各种物品与环境的关系,即每种物品在环境中应该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和追求,他们对工作材料在环境中的位置有着清醒的认识,有秩序的工作是他们自发的和饶有兴趣的工作。

因此,所有教具、物品的摆放以及作品的呈现都要有秩序;材料都应整齐有序地放于一个托盘或篮子内,并且材料间要留有空隙,以防止儿童由于碰撞而出现混乱。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有物品的摆放都要有固定位置。同时,为方便儿童记忆位置,在投放新材料时,可运用讲故事的口吻帮助儿童记忆。此外,儿童的日常时间安排也要有规律性,不能太随意。

总之,环境的设置应能使儿童在期望的时间进行期望的活动,在期望的地方找到期望的活动材料。

推荐阅读:

儿童敏感期密码,你能解开答案吗? | 带你了解儿童敏感期(5)

儿童敏感期之动作敏感期 | 带你了解儿童敏感期(6)

儿童敏感期之感觉敏感期 | 带你了解儿童敏感期(7)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