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坚持、用心做一件事,总会成功,但大多数人在现实面前都选择了妥协,今天我们讲的这位大诗人,和“书”结缘后,便一辈子都在与“书”相处了,不少人说他是最“佛”性的卖书人。

这个人就是台湾大诗人周梦蝶。周梦蝶出生于河南南洋,父亲是当时的秀才,不过周梦蝶还未出生,父亲就去世了,所以打小就跟着母亲长大,一个女人带着孩子,所受到的苦难自然也非常多,使得周梦蝶性格孤僻寡言,比较多愁善感,从小接触了文学后,尤其爱看《红楼梦》每次都沉浸于其中。

在苦难颇多的年少时光,唯有书籍能让他忘却尘世的一切烦恼,将自己带入书籍,仿佛自己也在经历故事中的人生。周梦蝶11岁开始上学,18岁读小学,才子聪慧的他不仅爱读书,学习成绩也非常好,后来去了开封师范就读,但是战乱年代,想要安静地研究学术是不大可能的。

周梦蝶就读于宛西乡村师范时,因为战争的缘故,他不得不辍学了。没有名气,又是战乱年代,想要生活下去,靠写字是不可能的。无奈之下,周梦蝶辗转去了武汉谋生,结果武汉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肚子都吃不饱,最后一个文弱书生不得不像现实低头了,周梦蝶去了军队当兵,用他自己话说就是“一阵狂风,把我吹到军营里面。”

当了兵,吃饱了饭,可周梦蝶的心思自始至终都不在“曹营”,他无论如何都无法放弃自己对文学的追求,所以当兵七年他也病了七年,好在周梦蝶身板看上去本来就瘦弱,也看不出到底是不是装病。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他是真的爱看书,每次工资一发下来,第一件事就是跑去书店买书,没书看了就自己写,写得最多的就是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小传。

后来不当兵了,周梦蝶仍旧不能专心于自己的文学梦想,在能够果腹的前提下,他当过守墓人,做过茶馆看门人,这些工作能让他在很大程度上有空闲时间去看书,或者静坐冥想。在之后周梦蝶索性下海经商,他不是个“做生意的人”,别人经商为的是钱,他经商还是为了他的文学梦。

周梦蝶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摆地摊生活,卖的就是陪伴了他一辈子的书籍,书籍都是些很偏僻的类目,类似哲学、诗集等,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小三轮车,拉着上百本书,到了自己的摊位后,铺一张布放在上面便开始做起生意来,周梦蝶不像别人看见过路的人就会招呼,他自己靠着墙坐着,要不看书,累了就睡觉,醒了要不继续看,要不就静坐,静坐的时候许是在思考,在心中思考自己的诗句。

文人都是孤独的,周梦蝶说他自己是孤独国国王,也确实如此。他向来不喜和人交谈,亲人纷纷离世只留他一人,就更加孤僻了。每天戴着一顶帽子,拿着一把伞,游走于各处,生活极为清贫,一条毛巾,擦脸、擦桌、甚至擦皮鞋。但对于同样热爱文学的年轻人,他是极其大方的。周梦蝶出名后,不少文人、学者专门找到他的摊位,不是来照顾他生意,而是来探讨的。有时候学生来了,聊得起兴,学生要买书的话,他都分文不取,全都送人,在他看来有人能够懂他,和他一样爱文学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他有很多时间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文字上,每句诗都是他思考了又思考的写出来的。其中《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更是写了四十多年才完成。也因此周梦蝶得了一个绰号“蜗牛诗人”。

​后来周梦蝶名气越来越大,但他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因此改善,仍旧保持一贯的状态,获得“十大诗人”头衔,他却主动退出了,在他看来这些头衔都是商业行为,文学应该是纯净的,不受干扰的。20年后,他的首部《孤独国》成为了台湾文学静电,有获得了文学成就奖,还得到了十万奖金,十万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周梦蝶眼都不眨全都捐给了学校。

许是想到自己小时候迫于生计无法继续读书的影响,更多的是周梦蝶看来他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书籍,钱财够吃饭就行,多了也是累赘。周梦蝶活生生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佛”,无欲无求,只想安心于文学世界。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都扰不了他内心的平静。

2014年5月,周梦蝶因病逝世于台北医院,去世时94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