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想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尽快地实现脱贫,除了发展产业,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但对于不能外出务工的人来说,通过就业实现脱贫似乎也成了一个奢望。能不能“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呢?在广南县南屏镇,一个小小的“扶贫车间”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323国道拐到一条蜿蜒的山路,行驶了4、5公里后,我们来到了干沟村糯谷湾林场。这里有一排蓝色屋顶的平房,正是我们要采访的广南顺兴民族手工艺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

走进这个车间,只见“员工”们正在操作台上熟练地组装着一个个小小的喇叭。别看这个车间不大,但是充磁、贴音膜、分线、焊锡等等每个工序都是一丝不苟。

迎接我们的是合作社的负责人幸维政。别看幸维政还很年轻,其实高中毕业后,他就一直在广东打工,干过电子元件、数据线、半导体、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的加工。

去年,幸维政回到家乡,看到这里有很多人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外出务工,而自己又有多年加工组装电子元件的经验,就萌发了在家门口建一个小车间,为东部的企业组装电子产品的念头。

2017年底,幸维政多方筹集资金25万元,在家门口成立了广南顺兴民族手工艺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电子产品采购、加工、组装和销售。经过半年多的建设,一个拥有1400平米厂房、700平米仓库的小车间在这个小山坳中悄然建起。

在兴建厂房的同时,幸维政就积极与东部的厂商联系,获得了来料加工、组装耳机喇叭的订单。今年6月1日,这个小小的车间正式投产了。

幸维政告诉我,目前这个车间已有员工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6人。经过几个月的磨练,大家的技术越来越娴熟,最高峰的时候每天可以加工4、5万个小喇叭,每个员工每天都有50元的纯收入。

在这里打工的档卡户杨桃英告诉我,她和老公两个人身体都不好,无法到外地去打工,家门口的这个车间解决了他们增收难的问题。

而张光美大姐则是因为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也无法外出务工。张大姐说,在这里打工每个月有1500--2000元的工资收入,还提供食宿,既方便照顾家人、又增加了家庭收入,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这个小车间还对周边村寨的116名群众开展了技能培训,为他们外出务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家的收入,幸维政说,他最近正在与深圳一家电子企业洽谈,针对当地群众不同能力引进多样的加工产品,吸收更多的档卡户加入进来,带动他们一起脱贫致富。而这也是他们这个小车间的一个大目标。

本台:代高鹏 卢朝学

编辑:刘虹 张海蓝

制作:冯明兰 陆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