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该如何区分清三代与民国时期的珐琅彩_

    清三代珐琅彩器是中华古瓷艺术品中的一块绚丽瑰宝,它的艺术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它代表和体现了中华古瓷的最高艺术成就。也许正是由于它是自乾隆朝后深受朝野的喜爱,所以民国年间进行了大量的仿制,那么面对鱼龙混杂的珐琅彩器种,人们该如何区分呢?笔者想就此谈及拙见几点,供藏家朋友参考。

     一、胎骨有别。清三代珐琅彩器的胎骨细腻、致密,而且器种越薄者必为玉粉结构,且坚挺中润泽伴存,但民国胎骨,一是干,二是粗,三是涩;同时清三代胎骨多为白中泛黄,或白中泛青头,但民国胎骨,白中泛灰、青灰、浅灰,或为无油性之干白。

     二、釉面有别。清三代由于釉水总体肥厚、净洁,不伴杂色,特别是单色釉器,色种釉表面上下一致,伴有微微深邃的玉液之光,而民国瓷则釉水单薄,油润度差之,尤其是单色釉一定存在杂色伴随其中,或是釉面色种深浅浓淡皆存。

     三、绘画有别,动感有异。清三代为妙笔神功,无论花鸟人物,皆栩栩如生,釉上釉下层次分明,美感十足,然民国之器多删繁为简,缺少动感,花鸟人物,缺乏灵动 。

     四、珐琅料材,千差万别。清三代珐琅彩彩绘部厚薄皆存,而且越是薄彩越精细超群,并伴有宝光四射的宝石粉粒留存于彩部下方,从而迎光抖动之时,宝光四溢,可民国之器不存在上述的特征,珐琅彩料种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并伴有化工料。

     五、器型有别。清三代型置俊美,厚薄适中,而且越薄之瓷,击之必为金属之声,但民国之瓷,其型美度不达,多因胎骨不堪精细而变厚,由于胎骨变厚,型置十分别扭,略显笨拙,并且胎骨精细致密度及润度也不达,极易破碎。同时,民国瓷种自创有之,很多的型置是仅民国才有的。出现了较多变异型种,且多不存美感,艺术品位与清三代珐琅彩器存在极大差异。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