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便是一支灿烂的奇葩。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谈起中国古代战争,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如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79-1980年出版的连环画套书《中国古代五大战役》挑选了比较经典的五个战例,为你解读古代人是如何以少数兵力战胜强大对手的。

以下为各册封面,绘画:施大畏,贺友直,翟谷寒,邹越非,徐正平,凌涛等。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打破了孙刘两家联合抗曹 的可能,给日后吴蜀两国的先后覆灭埋下了伏笔。

成皋之战

成皋之战,始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于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它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及其谋臣武将注意政治、军事、经济多方面的配合,将正面相持、翼侧迂回和敌后骚扰等策略加以巧妙运用,调动、疲惫、削弱直至战胜强敌项羽,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又一成功典范。

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后,袁方许攸叛逃,曹操采纳其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其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歼敌7万余。袁绍带领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此役,曹操大胜,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谢石、谢玄败苻坚于淝水。前秦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