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日前从市农委了解到,如今,这11个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区县新增特色高效产业56.9万亩,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941.6亿元,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5.6万人。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去年,重庆市委、市政府选择万州区、黔江区、渝北区、长寿区、南川区、梁平区开展综合试验示范,并将石柱县、永川区、奉节县、南岸区、铜梁区定为“单项试验示范”区县,分别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方面探索“五个振兴”的实现路径。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周荞/文 市农委供图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去年,重庆市委、市政府选择万州区、黔江区、渝北区、长寿区、南川区、梁平区开展综合试验示范,并将石柱县、永川区、奉节县、南岸区、铜梁区定为“单项试验示范”区县,分别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方面探索“五个振兴”的实现路径。

让农村产业更兴旺、环境更宜居,一年多时间过去,6+5乡村试验示范区成效到底如何?

记者日前从市农委了解到,如今,这11个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区县新增特色高效产业56.9万亩,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941.6亿元,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5.6万人。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乡村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实现乡村振兴试验示范良好开局。

以点带面,统筹推进,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一幅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巴渝大地上徐徐铺展。

▲渝北大盛镇青龙村

渝北:荒地长出农民致富果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是重点。作为重庆主城区唯一的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渝北区大力实施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双十万工程”,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重点任务,助推乡村振兴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大盛镇青龙村,宽阔平整的公路两旁种满了柑橘树,田间是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果园行间套种的黑大豆、南瓜、土豆已喜提了一轮丰收。

谁都无法想象,如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村落,早年前地块分散、劳动力缺乏。“原来土地耕作条件真的差,十块田,七块都处于撂荒状态。”青龙村村民陈万海看着自家的田地,脸上笑开了花:“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股东,90%的水果收益要直接分红给我们,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呢!”

▲渝北大盛镇青龙村

作为渝北聚焦产业兴旺的重点,大盛镇青龙村高标准现代化果园是全市首个集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于一体的丘陵山区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通过零改整,促进土地经营规模化的方式,可耕种土地由原来的1400亩增加至2350亩,又以坡改缓,促进土地耕作宜机化,陡峭零星的土地变为适宜全程机械化耕作的缓坡。

据了解,到2020年基地全面投产后,青龙村预计可实现总产值3500万元/年,村集体经营收入350万元/年,农民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渝北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渝北以“双十万工程”为抓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启动经果林“宜机化”整治3.2万亩,生态林启动前期准备工作6万亩,南北大道、统大路等5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初步建成,新发展特色高效产业1.5万亩。

石柱:强产业,推进农旅融合

作为“单项试验示范”区县,石柱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新路子。用农旅融合激活沉睡资源,拓展农业空间。石柱河嘴乡,满山的茶树变为了村民们的“致富树”,打造的生态茶产业基地也真正让“荒山变银山,茶山变金山,山区变景区”。

河嘴乡相关责任人介绍,当地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引导农户土地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农民摇身一变成“强股东”,如今,乡里已在银杏堂村建成茶叶基地2个,带动周边村落联动发展茶叶4000亩,集中打造出辛夷花、辣椒等产业示范带,新发展特色产业7000余亩。

▲石柱河嘴乡

银杏堂村村民马大姐笑着告诉记者, 现在她们的收入来源并非只有茶叶和种植传统农作物。“我们这儿有千年古刹银杏堂。当地人知道得多,现在随着采茶游客增多,银杏堂也渐渐有了名气。”马大姐说,每逢采茶季节,她们家每个月的收入就能翻一倍。“生活越来越好,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喽!”

记者了解到,针对当地国家级传统村落谭家老院子、千年古刹银杏堂、万年溶洞群三仙洞、马灵光古“夫妻树”等区域性景点景观,一系列景观打造工作被落地落实。“以景观为载体,深度挖掘悠久历史文化故事,将文化植入产业发展,打造本土文化名片。”河嘴乡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推动从单项景点旅游向耕读文化、生态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田园体验综合旅游过渡,走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实现农户增收、产业振兴。

以试验探路,探索形成一套比较成熟、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记者从市农委获悉,目前,11个试验示范区县通过建立土地经营激活机制、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该负责人表示,如今随着乡村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正逐渐增强,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