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为积极响应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要战略思想,助力磷复肥行业转型升级、环保创新,由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及张福锁院士团队共同组建的“长江经济带磷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平台”,在安徽省铜陵市正式启动。

打造创新平台,彰显国企担当

长江经济带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1%,但人口和经济总量超过全国的40%。长期以来,沿江分布的40余万家化工企业,在撑起中国化工半壁江山的同时,也造成长江流域内资源与环境压力的与日俱增,尤其是磷矿采选与磷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导致的水体总磷超标问题。为此,国家先后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文件,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建立“硬约束”,明确指出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产业发展要体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

此次,六国化工通过企校联合的方式,共建创新平台,彰显了国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行业担当。铜陵市委常委、铜陵市政府副市长鲍次立在致辞时表示,创新平台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铜陵市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次重要完善,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与六国化工公司三方的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平台正式启动,标志着铜陵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全市经济社会在更高起点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江经济带磷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平台启动仪式。

安徽六国化工是我国最早的磷酸二铵生产企业,多年来,在磷资源高效利用上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铜陵化学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嘉生介绍:“作为与长江一路之隔的沿江企业,六国化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环境整治成绩显著,实现了‘三废’达标排放,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100%,在行业名列前茅。”他表示,平台启动后,六国化工将继续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决策,立足本业,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国际国内顶尖智力资源,不断提高磷资源利用率和技术、服务水平,为长江经济带区域绿色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产学研一体化,助力行业转型

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江荣风,农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姚佐文,安徽六国化工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沈浩,代表三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资环学院江荣风副院长(中),农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姚佐文(右),六国化工副总、总工程师沈浩(左),代表三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据了解,平台启动后,将打造一个国家级磷资源高效利用工程中心,建设一个磷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在典型区域设立一系列科技小院,设立一个院士工作站。具体来说,将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探索磷矿资源高效开发及可持续利用新途径。平台将依托六国化工磷肥及磷精细化工生产基地和研发平台打造一个国家级磷资源高效利用工程中心,开展中低品位磷矿资源梯级利用模式创新,发展磷资源与伴生钙、镁、硫及其他中微量元素协同利用研究,开展磷石膏及废水磷素循环利用研究,建立以农业需求为导向的磷资源开发新模式、新工艺、新产品,为全行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建设磷资源高效利用农业服务平台。结合六国化工的生产和服务平台,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建设一个磷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同时引进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建立扎根农村的服务终端,开展区域性农业应用技术创新、高水平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模式创新与大面积应用,切实帮助地方政府和农户解决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瓶颈,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转型。

三是建设环境磷资源回收利用创新平台。围绕巢湖及长江流域治理需求,开展农村废弃物、养殖废弃物及污水磷素回收利用研究,建立适合于农村的小型化工程及技术途径。

目前,平台已着手组织各方力量,进行磷矿资源高效开发及可持续利用、磷资源高效利用农业服务、环境磷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调研,推动科技小院设立等前期工作。作为国家肥料产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联盟的支撑单位,平台将为实现长江经济带及农业绿色发展愿景持续贡献力量。

各方声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

平台的成立,对行业发展具有三个重要意义:第一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保护,磷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关键,国家今后对磷资源的利用将越来越重视;第二是我国磷矿资源在世界上所占比重不大,且以中低品位为主,而国际上的大部分装备、技术都是为高品位磷矿设计,因此创新平台的设立对未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是中国农业未来在资源和环境约束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磷资源的合理利用,因为从技术角度来说,磷的科学应用难度更大,一旦造成面源污染后的治理难度也更大。平台成立后,将对系统性解决上述问题发挥关键作用。

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江春

中国农大、安徽农大和六国化工三方共同搭建长江经济带磷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整合高校与企业优势,加强三方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树立合作典范。创新平台通过5年建设,构建面向长江经济带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为一体的创新载体,为长江经济带磷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秘书长李光

创新平台的建设首先体现了产学研合作机制,这一机制有利于将研究成果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是我国化肥工业完成结构性改革中实现技术改变首选的路径;其次体现了企业和大专院校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尽管我国是世界上磷资源占有大国,但占有比例并不高,磷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饭碗能否长期装上自己的粮食。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化肥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对环境保护的贡献,也能够为企业的市场定位打开新的通道。

铜陵化学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嘉生

我们将与中国农大、安徽农大一起,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围绕“磷矿资源开发—磷素产品创新与应用-环境磷素回收利用”进行研究,为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环境”协同发展提供技术和产业模式支撑,进而促进公司产品升级、产业链延伸,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和行业转型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农资传媒出品,如有转载请联系管理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