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monitor”:众所周知,自秦汉到明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汉朝的郡守凭借郡国兵对豪强拥有绝对的优势,到明朝的时候,知府知县只能通过和稀泥的方式维持统治。那么为什么地方官的收入却没有变少,反而到了清朝后,出现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种传言?这些雪花银是当地大户主动贿赂的,还是地方官主动勒索的?

intelxp180:自汉后基本上皇权不下乡,‘乡贤’自治是政治正确性。

gameboy:楼主是不是有什么误会?虽然唐代以来地方官的权力在下降,但豪强同样也在碎片化,从力量对比上看,府县官员在面对多数大户的时候,力量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真正能够让府县官员忌惮的大户,大多依仗的是靠科场的人际关系,而这种人际关系的维持,本身就需要花费大把银子。具体的请参阅《范进中举》。

monitor:你的说法是不是就是类似于土匪的纯粹捣乱的地方势力其实消失了,大家都卷进了国家政权之中,如果在中央没有地位,豪强也豪不起来?

gameboy:对。

monitor:那么为什么没有进化到西方议会制度呢?西方议会开始也是按财产计算投票权的。不是很符合中国这种模式么?

gameboy:哪里符合了?

矢锋:议会制的基础是城市商业手工业行会。

经略幽燕我童贯:欧式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有一定独立性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业联盟的出现。这些手工业行会和商业联盟是依托城市发展起来的,而当时欧洲的主要封建主都不住在城市,确切说是罗马晚期就是如此了。城市是封建势力相对薄弱,市场经济势力相对较强的地方。而如果反观我国的话,明清不清楚,宋代的行、会虽然也是手工业和各种行业的集合,但其独立性相对薄弱,对官方采购的依托和依附性更深。有本讲宋代官方采购的书,写得很好,值得一看。

欢乐原始人:大清不是改咨议局了嘛。

eumenes:西方议会制度投票权是按财产计算,科举制下中国缙绅地主的权力则还是依附于皇权,两者根本不一样啊。

云是天上的海:明清真正能让地方官忌惮的势力 都是是有官员背景的了。

御坂10411:范进中举写的多好?范进一中举他那扣不拉几的岳父马上带来了几斤肉几千钱来道喜,中秀才的时候才拿了个大肠~他老妈快饿死的时候根本不见踪影的邻居乡亲纷纷前来示好,乡绅过来开场就是两锭银子孝敬,没两句话就‘亲如兄弟一般’了...巴结公权力是人的天性~

dengjianyyy:地方官有各种各样的权力,可以定火耗,可以截留,可以收常例,可以收干股。另外,知府是很大的官了。

云是天上的海:明朝举人已经有选官资格了,免税免徭役,地方官要参考他意见,有农民投献土地,可以说一只脚跨进统治阶级的门槛了。

northdy168: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合法捞钱的路子比较多……

gzy246159123:地方官明明是越来越强的,郡守和县令,那能是一个级别的吗?

时之沙漏:破家县令,灭门知府,你说呢?

monitor:但不是一直说中央在地方权威下降,皇权不下县,文官老爷被下面的胥吏骗的团团转,当地乡绅更是无法无天,官僚只能和稀泥吗?我的问题就是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如何统一。

偷鱼的猫:这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状况,首先权力不能深入基层,带来的结果就是官员具体干事非常依赖小吏和乡绅的配合,征粮的时候谁多征谁少征,怎么征能够既征到足够粮食副作用又小。如果小吏和乡绅不配合,这事情就办不好。这种不配合不是明着撂挑子,就是在各个环节制造阻力,到最后你看起来明面上各个人都无可指摘,可事情就是干不成。但是这不代表黄老爷想怎么对县长都行,县长真翻脸,黄老爷是要灭门的。

taowu:放弃基层管理,秦汉是没啥基层吧?管住豪强大部分人口就管住了?

欢乐原始人:大汉到后来可没有什么“绝对优势”。如果真的绝对优势,大汉就不会持续地盛行全民佩刀佩剑了。

empgu:无法无天的乡绅那都是背后有人的主,背后站着当朝阁老/大学士/军机大臣/六部尚书的乡绅地方官员敢怎么管,能怎么管。

朝中无人的乡绅破家灭门也没人操心。

经略幽燕我童贯:对~纯粹的草根富户,是根本没有办法对地方公共事务有发言权的。宋代一般都是先致富,然后供养子弟读书就举,等子弟出仕以后,开始在所谓的“儒林”中有一定交往了,这个家族才算慢慢在地方上有些影响力。仅仅靠有钱,地方官要办你还是分分钟的。但如果你背后有几个子弟在外地出仕,州县一级的官员就要掂量掂量分量了。

▲六位清末乡绅在商讨收取地租事宜

微笑的菲斯娜:这话在明代就常出现了,主要原因官员权力过大,虽然明清是乡间是绅权和皇权二元制,但是乡绅想要混下去还是需要讨好皇权的,这当中的油水很大了,而且因为新大陆的开发,白银流入量巨大,导致白银不像之前那么稀缺。

南川侯:这句话有可能是夸大了,貌似原本很是讲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但是这个县是湖南第一壮县湘潭县,当时湘潭县是湖南的商业中心非常fean。

dengjianyyy:皇权的管理面一直是越来越广,而不是楼主说的越来越窄。西汉还要靠推恩令来限制诸侯,唐代还要靠科举来削弱门阀,宋代还要靠枢密和三衙来分离兵权。到清代,诸侯门阀作为可以与皇权对抗的政治势力都已经不见了。

shangbanzhu:清朝取消了士绅优待?

gameboy:法律名义上取消了。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清代与小吏治天下,在合法税收之外,小吏还要加一笔,同时为了让上官们睁只眼闭只眼,县府臬藩抚督各衙门都有孝敬,这部分谓之浮收,浮收能不能免,就看士绅各凭本事了,手眼通天的能全免了,有些本事不太够的能免了县府的但免不了臬藩抚督的,按当时人的估算,手眼通天只需要交皇粮的,与全无背景负担最重的,实际征收差距能在五倍左右。这种状况也是晚清乡村再组织化的一个推动力,团练局里的绅士老爷至少都是能和总督谈笑风生的,入团练,跟着老爷混,这浮收能少交不少。

qwelion: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当时通过陋规,把办公费啥的转嫁一下,各种公务摊派啥的,就算正常不贪的,好点的府是轻松做到的。毕竟像康熙年间的江苏巡抚,每年收入个6万两已经是不贪了。看儒林外史一开始,南海县知县,每年至少可以捞到七八千两。但捞到这些钱不可能都进自己腰包的,还要年节孝敬,还有师爷啥的工资。

征花大司令:浮收这玩意应该不能太过火吧,要是太多引起民变,地方官的乌纱帽怎么办?

gameboy:这东西基本是糊涂帐,刘坤一当两江总督的时候有次吹嘘说他上任以后光江西一省每年就免除了一千万两浮收。

孝陵修史刘若愚:说起来师爷的工资,其实也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了。等因奉此的公文流转本来数量就极大。而且法律,财政等专业素养要求又不低。所以钱谷,刑名,书启等不同业务领域的师爷难免要雇佣一两个。可是正经的财政行政列支里面,却没有办公室预算,没有秘书科编制。这部分的工作,是确实需要的,所以官员就直接化私为公,用私人津贴贴补办公费用。当然,这一笔津贴既然用于公务了,那当事主观就有权多给自己批个更大数额的津贴,以便更好的为国尽忠。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出自北朝论坛,作者 : 北朝网友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北朝论坛公众号beichaoluntan(看北朝)。

获取更多

军事历史

方面的知识,北朝论坛欢迎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