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几十年前,这道菜救过很多海安人的命,你还认得它吗?

奶奶,明天咱们还吃救命菜吧!

好,好!

海安还有过 “救命菜”?

它救过谁的命?

为何它上了海安人的餐桌?

今天,小编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

赵爱红笔下的一段几十年前的海安往事。

看看它是否也是你家餐桌上的常客!

救命菜

作者:赵爱红

母亲生于1954年冬,在那个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资匮乏的年代,她的降生并没有得到理所当然的祝福,反而给本就三餐不继的贫困之家又笼上了一层愁云。尽管家里的大人和半大小子都积极响应“鼓足干劲生产”的号召,起早贪黑地在公社生产队长的带领下干农活、挣工分、分口粮,然而所有人的梦想却都停留在能够“放开肚皮吃上一顿”上。

因为高强度的劳作和营养的不济,襁褓中的母亲没有能够吮吸到一滴母乳。就在大家为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婴悲恸的时候,一段红薯抵到了女婴的嘴边,女婴本能地含住了红薯吮吸……这段短小如小孩儿小指般大小的煮红薯,本是舅舅从猪食桶里觅出来准备给自己加餐的。

就这样,母亲凭着全家三五不时翻淘到的煮红薯和薄得能照得出人影的玉米糁粥汤顽强地度过了新生儿期,熬过了那个艰难的隆冬。至此,红薯给这个家庭的新成员带来了生机,接下来降生的两个阿姨两个舅舅无一不感受过它的救命之恩。襁褓里,即便是煮得软烂的红薯茎也是婴儿最好的乳汁。

夏秋季,红薯的枝叶斩碎了和在粥里、汤里,温暖着那些空旷的肠胃。因为采摘得勤,期盼新枝叶快快长出的目光总在那块生长着救命菜的田埂上打转。为此,母亲常常自嘲自家兄弟姐妹都是从猪嘴里抢食长大的。待到冬天,能吃到蒸红薯、红薯粥就酷似一场海天盛宴了。那甜蜜的滋味尽管被粥汤稀释得十分淡薄,也依然不能阻挡六个毛头孩子在冒着热气的铁锅旁,用饭勺搅动寻觅的劲头。当青黄不接的饥荒再度袭来时,外婆会变戏法似的从草堆深处、破败的墙角下掏出几个因为被时时探视抚摸而显得格外浑圆的红薯,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清洗、切块后投入到沸腾的铁锅中……

外婆在世时常常会说起的往事中就有这么一段:如何如何和孩子们斗智斗勇,不动声色地藏起几个应急的红薯;如何隔一段时间就去那隐蔽处摸摸红薯还在不在,有没有被冻坏;又如何小心翼翼地将痕迹隐去,恢复成如初的样子……每当这时,外婆都会郑重地说:“这几个孩子命就是番芋(红薯)救的呢!”

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土地承包到了农民手里。海安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如老人们说的那样:“分田到户以后,我们才能吃饱肚子”。生活终于开始向解决温饱迈进。其时,我母亲已经结婚,而我正孕育其腹中,母亲家的生活质量终于有所提高。然而,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半大小子,饿死老子”。八口之家虽然再不会出现三餐不继的情况,但有三五年仍在温饱线上徘徊,这时候救命红薯大放异彩,为了节约粮米,粥里还是会经常出现红薯的身影。切成大块,那橙红混在玉白的米里和金黄的糁里翻滚,让那浓稠温暖的粥变得香甜如蜜。

儿时的我则更爱蒸红薯,将胖乎乎的烫手红薯在两手间掂着撕扯身上那薄薄一层皮儿,不肯耽搁一刻儿,趁热咬一口,熨帖得五脏六腑都觉得滚烫而适意。后来我们家亦农亦商,经济收入比“只知道做死活路”的单一种田时强了许多,再无需为煮多少吃多少犯愁了,餐桌上鸡鸭鱼肉豆奶制品经常出现,说是“吃香喝辣”一点也不为过。红薯也被母亲变着花样端上了餐桌:夹着芝麻红糖的红薯饼、油而不腻的红薯干烧肉、软糯橙黄的红薯发糕……都是我美好童年的记忆花絮。

曾几何时,人们开始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救命的红薯,如今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除了蒸煮煎炸外,母亲还会将红薯的嫩叶掐下,用蒜蓉姜丝急火快炒成一盘口感滑嫩的翠绿菜蔬,说此菜能排毒养颜、提高免疫力、保护视力、防癌抗癌……常吃好处多多,小儿笑称红薯乃我家的救命菜保命菜也。

“薯”的故事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只是沧海一粟,从“救命”到“保命”,是时代的变迁,国力的腾飞,社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我幸福于那从小吃到大的救命菜在我家的餐桌上不仅始终没有缺席过,还时有翻新,如我们越来越美好的生活,越来越甜蜜、越来越丰富多彩!

原来,几十年前海安人的救命菜

居然是其貌不扬的红薯!

现在的你或许知道,

红薯是世界公认的优质主食,

是出了名的长寿食物。

它饱腹感好、膳食纤维含量高……

但如果不是看过这篇文章,

有多少海安人知道,

很多先辈从出生起就被红薯救过命?

你爱吃红薯吗?你知道海安这段往事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本文作者:赵爱红

文章原载于:海安滨海新区

整理排版:小编晨曦

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都在看

海安曲塘新添一所来自宝岛台湾的双语幼儿园!

【重要提醒】海安人注意,这样用社保卡可能入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