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中国人对公元663年没什么感觉,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那是充满恐惧的一年;当时,日本第38代天皇——天智天皇刚登基几年;而在他登基之前,就曾每年派越国守阿倍比罗夫北征虾夷和肃慎,使齿田、亭代、津轻三郡的虾夷归服;同时在渡岛的虾夷的向导下,击退了来犯的肃慎兵卒。

  但是素有雄心的天智天皇并不满足,他渴望得到朝鲜半岛,当时新罗经常受到百济和高句丽的攻打,于是请求大唐出兵,共同“征罚”百济。在公元660年的时候,百济在大唐名将苏定方的铁蹄下被灭国了,百济国王和太子都成了俘虏,百济派遣使臣向倭国求援。

  当时的日本,还没有意识到大唐帝国究竟有多强大,猜测最多也就和他们一样,就在他在积极筹备的时候,他那年迈的父亲不堪重负去世了;公元662年,天智天皇颁布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将大化改新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公元663年,依百济之请,天智天皇总计派出四万两千余人的军队和规模达千艘的船队远征。而当时镇守百济的是大唐帝国名将刘仁轨,刘仁轨得知日本大军将至,于是刘仁师、刘仁愿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刘仁轨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济王子扶余隆率水军,从熊津江出发,水陆并进,直趋白江口,准备合军直捣固周坚城。

  刘仁轨水军率先行至白江口;但很快,日本水军四百余艘也绵延驶至。宽阔水面上,唐、日两路水军对峙。双方合战。唐军四战皆捷,水陆连胜。虽然唐军军船在数量上占绝对劣势,但隋唐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还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坚,设计精良,日本的兵船与之相较,自然简陋寒酸。

  当时,日本还未从中国偷师学艺,技术方面落后得很,兵将甲胄质量又不好,唐军箭雨之下,往往被射得透心凉。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刘仁轨自然通晓“火烧赤壁”之事,日本当时还不像唐以后那样精通中华典故、兵书,四百多艘破木船全挤在一起,被唐军连发火箭,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烧死呛死外加弃船跳水淹死,上千日本兵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

  海上大败,百济、日本陆军也抗不住唐、新联军的进攻,被杀得人仰马翻。扶余丰脱身而逃,唐军最终是“获其宝剑”,这个“百济王”竟不知所之,人间蒸发了。周留城内拒守的百济王室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兄弟知道大势已去,率城内守军、士女以及未被杀掉的日本兵将,“一时并降”。

  当时,而当时的日本人好像还没形成武士道精神,一系列小矬个子军将,通通跪伏于泥淖之中,听凭唐军与新罗军发落。最终几乎全军覆没,此战给天智天皇打击实在太大了,也让其企图在朝鲜半岛南部恢复支配地位的希望化为泡影。但之后天智天皇的表现,又让人不得不由衷的钦佩。

  在被唐朝轻松的击败后,天智天皇从侥幸逃回来的人中,得知了大唐帝国的繁荣和强大,在痛定思痛之后,决定全面学习大唐帝国;或许我们会说他是一个“小偷”,但对于日本人来说,他却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天智天皇之前的日本和之后的日本,已经完全不能相比了。

  当时的日本,以空前的规模移植大唐帝国的先进文化,促成了日本社会发展的跃进。从此,日本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告别了以前“刀耕火种”的原始人生活方式;虽然他打了败仗,但是若论对日本的贡献,日本明治天皇也要排在他的后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