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什么样的功劳才能真正称得上名垂青史、功盖千古?当然是对外作战并取得大功,典型就是卫青、霍去病、苏定方、岳飞和霍去病等人了。而自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内乱不断,而北方游牧民族却一直没有入侵;这是北方游牧民族良心发现了吗?显然不是了。

  这是因为北方游牧民族被打怕了,被曹操麾下的一个大将用实力给征服了,这位大将就是张辽。张辽据说本是聂壹的后人,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家族世居雁门马邑;而张辽自幼聪颖,文武双全,所以少年时期就担任了郡吏,后来被并州刺史丁原看中,召其为从事,命他带兵往赴京都,去接受大将军何进的领导。

  之后张辽又陆续从属于董卓、吕布,在吕布兵败被杀后,张辽被曹操的爱才之心感动,并最终决定跟随曹操;在曹操处,张辽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信任感,先是与关羽一同出战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后又孤身劝降昌豨;虽然曹操表面上责怪张辽,内心却也是颇为欣赏张辽的胆略。

  张辽立功颇多,甚至在收复东莱诸县后引军还邺城时,曹操还亲自出城迎接,邀请他同乘一辆车,任命他为荡寇将军;后张辽率军攻打荆州,平定江夏诸县,在临颖屯兵,受封为都亭侯。但是在曹操在一统北方的时候,在北方的乌桓和鲜卑等游牧民族却小动作不断,让曹操很烦心,也不敢倾尽全力去开疆拓土。

  于是在公元206年的时候,曹操就开始筹划北伐游牧民族,彻底解决后患问题;曹操先让董昭修建了两条漕运:一是“平虏渠”,由今河北省饶阳县至沧州市。一是“泉州渠”,在今天津市宝坻、武清二县境。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运粮北上。而且在曹操大军北上之前,曹军很多将领提出了异议。

  不过郭嘉却极力支持曹操,并说服了众人。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抵达无终,兵临塞口,准备出滨海道,过碣石,进攻柳城。从曹操此次北上带到无终的将领来看,除了本地人,就是一些骁勇的“骑将”,可见曹操是做好大规模骑兵作战的准备,他们分别是:张辽、徐晃、张郃、张绣、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另外有牵招、郭嘉等人。

  可眼看大军就要启程进军辽西,天公却不做美,夏秋季节大雨连绵,进军时间不得不一拖再拖,一直到了秋七月。此时的乌桓也已经有了准备。这样看来似乎只有退军这一条路了。如果此时退兵,那么将前功尽弃,任由二袁养成气力,将来乌桓骑兵一定会时常骚扰幽州,那时曹操的背后就永无宁日。

  曹操当然不会轻易的离去,曹军在强势的曹操命令下一直急行军到距离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附近,袁尚、袁熙与蹋顿单于、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才仓皇集结“数万骑”向西迎敌。两军在白狼山遭遇。这是场遭遇战,其实也是场决战。如果曹操战败,那么全部曹军势必全军覆没于辽西,因为他们没有退路。

  如果乌桓战败,那么他们的柳城势必失守。当时乌桓的优势是以逸待劳,兵马“盛众”,但他们面对曹军的到来却措手不及,而且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他们单兵能力强,但整体作战弱。曹操的优势是出其不意,手下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和百战余生的精锐骑兵和“虎豹骑”,不过他们经过十几天的山路和急行军,体力已经大打折扣。

  面对多于自己的乌桓军,很多曹军将士们也都感到恐惧和发怵,希望等待后续部队;在“左右皆惧”的氛围中,张辽“劝太祖战,气甚奋”。曹操看张辽气吞山河,勇猛无畏,“壮之”,又登白狼山观敌阵,看到乌桓军阵不整,阵形松散,所以“自以所持麾授辽”。张辽临时获得了曹操用来指挥部众的麾旗,于是,指挥先锋部队直冲敌阵。

  曹军的精锐骑兵与乌桓骑兵在白狼山下一场血战。徐晃、张郃、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奋勇争先,数万骑兵的大混战,可以想象战斗的惨烈。乌桓原本就人心惶惶,一看曹军如此勇猛,其阵行开始崩溃,混战中,蹋顿当阵为张辽斩杀;乌桓群龙无首,最后终于被杀得七零八落,“死者被野”,三郡乌桓的主力骑兵在这场决战中开始全面崩溃。

  此战中,曹操大获全胜,斩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俘虏二十余万人。曹操收乌桓精锐,之后率其征讨四方,号称“天下名骑”,边民也因此得以安居生息;而就在曹操与乌桓交战的时候,其实还有非常庞大的一支骑兵队伍一直在观战,这支队伍就是新近崛起的鲜卑人势力了。

  不过毕竟鲜卑势力才刚崛起,内心还是对强大的汉王朝胆怯不已,所以选择在一旁观战;结果见到曹操麾下骑兵以少胜多,凶猛异常,皆惧怕不已,而且更怕自己也会遭到乌桓一样近乎灭族的待遇;在曹操撤军后不久,鲜卑就派出使者,像曹操表示对汉王朝的臣服;一战而定北方百年和平,张辽此战之功,当真堪比卫青和霍去病等千古名将了,可惜,历史上对于此次战役,描述却极少,甚是可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