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刘云帆的“非遗”扶贫工作坊,厅中丰富多姿的刺绣作品琳琅满目,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或凝练奔放,或浑朴灵动、或豪迈大气,宛如走进了绽放着天水久远厚重文化积淀的“百花园”。12月23日,在武山县甘肃云帆陇绣艺术有限公司武山非遗扶贫工坊,身着一身黑绸丝锻刺绣服的刘云帆气定神闲地穿针走线,他正在以我市张家川县马家塬出土的一件一级文物战国青铜茧形壶为脚本,创作一幅精美的刺绣作品。

□新天水记者张文都

走进刘云帆的“非遗”扶贫工作坊,厅中丰富多姿的刺绣作品琳琅满目,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或凝练奔放,或浑朴灵动、或豪迈大气,宛如走进了绽放着天水久远厚重文化积淀的“百花园”。刚成立不久的工作坊,是刘云帆倾其心血为解决困难家庭中留守妇女等人员就业问题,以“授人以渔”的思路,采取“培训+就业+增收”方式,探索脱贫攻坚创建的“孵化室”。

12月23日,在武山县甘肃云帆陇绣艺术有限公司武山非遗扶贫工坊,身着一身黑绸丝锻刺绣服的刘云帆气定神闲地穿针走线,他正在以我市张家川县马家塬出土的一件一级文物战国青铜茧形壶为脚本,创作一幅精美的刺绣作品。一旁的学员如痴如醉地看着他精湛娴熟的手法,由衷地发出啧啧的称赞:“刘老师,我看得眼花缭乱,您慢点!”

“山丹镇有许多传承已久的绣娘,虽然一些年龄大的老人相继去世了,但沿袭下来的刺绣技艺传唱不衰。”在工作坊学习刺绣的山丹村村民李花荣说,她的村子有许多能工巧匠,每到孩子过满岁,一些老人做的虎枕、帽子、鞋垫栩栩如生,很受当地人的青睐。”“听说刘老师开办了工作坊,我们村有20多人来这里学习刺绣技艺。我也参加了培训,不仅学到一门手艺,又可照顾孩子上学,挣钱照看家人两不误。”

今年40多岁刘云帆,出生在武山县山丹镇,虽然年龄不大,但名气相当不小。现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的他,在刺绣行业沉潜磨砺近三十年。刘云帆告诉记者,近年来,他通过在北京开设的刺绣工作平台,线上线下接单,去年端午节,一下子订了几千件荷包,他发动县城周边村民加班加点,赶制出的香包几天就告罄,市场前景广阔。

扶贫扶志归根结底还要靠授人以渔。“工作坊就是一个‘孵化室’,把广大贫困户吸纳到这里,让他们真正做到看家、务农、打工三不误,增收、脱贫、致富有保障。”刘云帆说,目前,他已在山丹镇、滩歌镇等乡镇带动就业100多名困难户,义务培训50多班(次)。

三十多年如一日侵润在小小绣花针上的刘云帆,他始终不渝地追寻天水地域的文化积淀,寻找生命活力的源泉,汲取厚重的文化智慧和灵感,创作出一批批在国内极具口碑和影响力的刺绣作品。2012年,他的代表作《石窟遗韵—拉梢寺菩萨造像》获得第十二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创新一等奖;2016年月,原创双面绣《玉帛之路》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百花奖是我国工艺美术界最高奖,同时也填补了甘肃刺绣史上双面绣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刘云帆像一位深耕在刺绣沃土中的苦行僧,他坚信自己的刺绣“指尖经济”会在党的政策的暖阳下,苏醒、伸展、孕芽、含苞、绽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