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公开课的真实故事。

我的一位朋友在一所省一级学校教书,有一次她承担了一节公开课,不仅本校老师要听课,其他学校的很多数学老师也要来听课,为了这堂课,她聆听了教研员的指示,务必要采用新课程教学法,即要达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老师要少讲或者不讲,学生要多讲多展示。她为这节课进行了极其充分的准备,并在其他班进行了预演。

上一节公开课真的不容易,上好一节公开课更不容易。

上课,图片源自东方IC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这节份量很重的公开课,她上得很成功,达到了专家要求的教与学方式改革的每一个环节,学生讲解,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享成果等等,课堂气氛热烈,上课效果也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为这堂公开课,她忙累了很长一段时间,看上去累有所得。

然而第二天,她竟然把这堂获得高度评价的公开课重新上了一次,这是为何?说起这事,她很绝望:公开课效果是不错,但当天晚上的作业,学生却完成得一踏糊涂。这的确有些出乎人的意料,表面上,这堂课是一堂相当成功的公开课,但完成作业时,为什么效果反而很差呢?

上课,图片源自东方IC

她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花太多精力去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和完美,追求形式上的分享了,而忽略了知识点的落实,忽略了脚踏实地练习的过程。而且非公开课时,她会在黑板上讲解一些题的解题思路,板书解题过程的,但为了达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她不敢讲解也不敢板书太多内容。

其实关于公开课,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话说。公开课本来不是洪水猛兽,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通过公开课来磨课,来提升上课胆量和水准,也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但公开课真不能弄成作秀课,不能弄成一堂讨领导和专家喜欢的课,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自己学生的真实情况,采用最好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转变也没有错,老师少讲,学生多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个理念是对的。但凡事都不要走极端,否则就有问题了。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适合所有学校,适合所有学生和所有老师的,

所以我是比较反感一些地方推行的模块化教学的,尤其是强力推行某一种自认为很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的主动权还是要给老师,再说一些专家和领导离开教育教学第一线时间真的太久了,一些专家坐在办公室里思考教学方法,都可能与现在学生的真实情况不符。有些课,老师讲一整节课也没有问题,有些课,老师一秒钟不讲也没有问题。

上课,图片源自东方IC

公开课,也不一定是一位老师上得最好的一堂课,相反,由于上课的老师太想达到一堂课的预期效果,整个上课过程变成程序的回放,机械的回放。但其实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优秀的老师会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调整上课的内容或者环节,以达成最好效果。愿公开课,有创新,也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原创作品,谢绝其他自媒体转载,谢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