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市渔业由最初“白水养鱼,靠天吃饭”,通过广大渔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从解决北京市“吃鱼难”开始,到全面贯彻落实“节水、减排、高效、安全”的发展方针,以扩大渔业生态服务价值为核心、以发展高端高效生态产业为重点、通过大力实施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渔业资源养护与增殖等措施,不断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渔业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固碳释氧、蒸腾吸热、改善空气质量、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为北京建设宜居城市发挥着重要作用。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增殖放流

  2008年开始,按照生产与资源养护、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全市主要水域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充分发挥鱼类的水域生态修复作用,至今累计投放鲢、鳙、鲂、草鱼、青鱼、细鳞斜颌鲴等各类水生生物1亿尾以上。持续的增殖放流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有效控制和降低了全市水源涵养区水质的富营养化趋势,净化了水质,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水生生物物种恢复与珍稀物种保护

  2011年开始,本市相继开展多鳞白甲鱼、中华多刺鱼、大鲵、细鳞鱼的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初步掌握上述物种生活习性、觅食特性和生长规律,为北京地区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储备技术支撑。组织开展《北京市地方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活动,并于2012年公布了《地方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进行广泛宣传和依法管理,在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土著物种恢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渔业基础设施提升和生态池塘标准化改造

  2010年开始,遵循“生态、健康、循环、高效”的原则,通过池塘标准化改造和渔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成一批“水循环、机智能、鱼安全、场美化”的高产高效健康养殖基地。改善了鱼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促进渔业由资源开发型向综合开发、生态保护型转变。

  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紧紧抓住全面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融入环渤海”等战略实施的时机,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水域环境治理,实施清洁水行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扩大区域生态空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