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广电猎酷」 关注广电科技

11月21日-22日,2018年全国广播技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四川广播电视集团协办。会议围绕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广播中心如何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进行业务整合、流程重构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来自中央台、国际台、无线局、广科院、规划院、各省市媒体机构和相关企业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技术管理中心朱峰主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慎海雄台长11月8日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媒体正朝着智能化、社交化、视频化、移动化的方向快速演进,媒体格局的重塑调整日益激烈。能否积极采用新技术、运用新技术,关乎媒体能否拿到未来竞争舞台的入场券。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要以“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的精神风貌,迎接数字化拥抱数字化,紧紧抓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网络、4K8K超高清等新技术带来的发展契机,努力提升核心技术的创新应用能力,为变革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本次全国广播技术研讨会积极响应慎海雄台长提出的要求,围绕广播覆盖网规划、智能语音交互、4K超高清、融合媒体指挥中心、云计算内容生产和播出、安全播出智能化等热点技术展开了深入探讨。

广播科学研究院李熏春:广播覆盖网规划与优化

11月21日-22日,2018年全国广播技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广播科学研究院无线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李熏春作了题为《广播覆盖网规划与优化》的报告,结合多个实际案例对广播覆盖网规划和优化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随着广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地不断增长的广播业务对频率资源提出日益迫切的需求,有必要对广播覆盖网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和优化工作,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水平。

李熏春认为,广播覆盖网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使每部发射机有自己的覆盖区域,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各发射机间的相互干扰。在进行广播覆盖网规划时,要按照每个广播频段的容量、日后发展的需要和技术上的可能,合理并全面地预先安排发射台址、频率、功率等主要技术参数,在尽量满足节目播送需要的条件下,使相互干扰降到最低。在编制技术规划时,必须提出该频段广播覆盖网的具体技术政策,分析可能容纳的节目套数,明确覆盖目标,提出对应的技术参数和规划方法。

除了做好广播覆盖网规划,对现有覆盖网的优化也十分重要。网络优化可以降低覆盖网内干扰水平,提高频谱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功耗改善覆盖质量。李熏春表示,对于地面数字电视多频组网来说,一定区域内各发射台站的发射频率各不相同,通常对于每一个特定的需求,都有若干可用候选频道,每个候选频道的选择,除了满足当前需求外,还可能对其他台站的频率指配结果产生影响。

在当前模数同播时期,各地频率资源十分紧张,没有经过优化的无原则选取频率将会对紧张宝贵的频率资源造成极大浪费。他结合具体案例讲解了网络优化的工作流程,以及优化过程中需要采用的穷搜法、顺序图着色法、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等具体技术方法,并对广播科学研究院在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和各省市重大工程项目中取得的成果做了介绍。

远场智能交互的市场前景和技术挑战

11月21日-22日,2018年全国广播技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北京声智科技有限公司CEO陈孝良作了题为《远场智能交互的市场前景和技术挑战》的演讲。

陈孝良认为人工智能创造了一个新的入口,未来将成为万物互联的时代,他提出了三个主要观点。第一,新的传感是新的机会。新的传感方式创造了新的数据源,同时也诞生出众多新的商业模式。第二,新的交互是新的革命。远场语音交互将人机交互的方式推到了新的高度,交互方式将以更低的教育成本进行更快的普及。第三,新的互联是新的时代。机器越来越多,越来越智能,人如何与机器沟通,把人的智慧和机器的智能连接在一起,给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

陈孝良着重介绍了远场语音交互,他认为这是从“学习机器”到“机器学习”的技术革命。陈孝良认为,智能音箱是人与人工智能之间形成有效沟通的突破口。2018年全球销售了5630万智能音箱设备,中国智能音箱销量紧随美国之后,市场需求旺盛。陈孝良认为,用户真正关注的是智能音箱能帮用户解决什么问题,提供什么服务,只有创造用户对智能音箱的刚性需求,才能保证智能音箱市场的繁荣不是昙花一现。

智能音箱语音交互当前面临着交互效率和个性满足的两大问题,目前还无法做到人机自然交互所需要的拟人化和个性化,这也制约了应用服务的发展,至今还没有杀手级应用的出现。必须精巧设计人工智能的产品应用,使产品和技术完美融合才能保证用户体验,并且持续不断挖掘出用户需求。

对于如何应对远场语音技术的挑战,陈孝良提出需要从声源测向技术、自适应波束成型技术、混响消除技术、语音增强技术、回声消除技术、语音唤醒技术、语音端点检测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声纹识别技术、语义理解技术、语音合成技术等诸多核心技术着手,开展持续深入的技术研发,最终实现“听你所言,知你所想”的人机互联愿景。

中央台老大哥给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支招

11月21日-22日,2018年全国广播技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央广新媒体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向荣作了题为《中央台融合媒体生产指挥中心系统设计应用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思考》的演讲。

李向荣首先分析了中央台在向融合媒体生产转变前的面临问题:1、信息孤岛,传播媒体矩阵相对分散,各自为战,没有协同,缺乏共享;2、没有共享,中央台各演播室信号相对独立,无法完成视频联动播出;3、人才缺乏,富媒体生产加工领域工种不足、技术不足、能力不足;4、指挥缺乏数据支撑,台编务会(融媒体指挥中心)缺乏统一的数据展示平台,指挥决策能力较弱。针对这些不足,中央台积极调整工作重点,将完成融合生产指挥中心建设和推动媒体融合工作深入发展作为中央台2018年首要工作任务。

李向荣介绍了中央台融合生产指挥中心的设计思路。中央台融合生产指挥中心以“建设实体的指挥中心”为目标,在机制上破除流程割裂现状,建立全媒体业务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实现“策、采、编、发、评”流程的全面转型,在技术上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流程再造、资源共享、指令到达,实现从之前的“人人见面”到建成后“人机见面”的转换。

指挥中心主要完成三个方面建设。一是建设指挥大屏和扩声系统,适配指挥决策系统,实现各项数据可视化展示,服务台编务会,便于领导根据统计信息进行选题、策划、共享、任务分派、发布等决策;二是建设实景演播室、虚拟演播室,打通中央台各演播室信号,实现视频联动;三是建设设计制作区、视频制作区,补充富媒体生产加工领域工种,提升融合媒体生产能力。

除了介绍中央台融合生产指挥中心建设情况,李向荣还对县级融媒中心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县级传统媒体存在着传播能力弱、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机制、脱离受众等问题,必须以“媒体+服务”为方向,使县级融媒体中心成为市县服务的统一互联网入口。

李向荣认为,县级融媒体要多层次的功能目标,对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发布、舆情信息处理和信息渠道推广,对老百姓能让他们听到中央的声音,了解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能够办理相关政务及生活便民事项,通过微信、小程序、APP等多种服务手段,服务中央和地方宣传,同时要与商业媒体形成差异,树立起信息发布权威形象。

李向荣分析了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三种建设模式的优缺点。

“一省一平台”模式以省为单位统一建,成本相对更低、标准更为统一,能够很好地发挥互联网效应,但满足县级个性化、本地化需求方面有所欠缺。“独立搭建”模式由单一的县来承担县级融媒中心的建设和运营,能够更好地满足县级的个性化需求,需具备一定规模和条件,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建设,可能会有信息孤岛效应,不利于互联网效应的发挥。“合作共建”模式各县市可以采取“抱团取暖”的办法,共同出资,共建平台,或借助“外脑”与中央级媒体合作,借助对方技术资源优势落地实施。李向荣建议采取“云+本地结合”的方式实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县级融媒体中心云”以服务的形式提供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功能模块,能快速见效;即将出台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将提供全套的本地建设方案,可以在本地中心实现本地化生产、舆情展示、数据展示。两者的共同作用将在之前三种建设模式中取长补短,快速高效地完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并投入运营。

好文共赏请转发 有话要说请留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