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水果产业中常常出现滞销或者收购价格下降等问题,有人认为是由于产地农民不能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种植行为造成的,盲目跟随其他种植者,盲目扩大生产。这种情况到底是由于哪些原因产生的?有没有办法从源头解决这些问题呢?

有业内人士分析,中国水果生产端的问题是根深蒂固的,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

第一,是制度性的,中国的土地是分摊到一家一户的,土地是作为每家每户农民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中国的土地不是大规模集中的,不是为某些大的家族或者企业所有。但是现在已经开始进行土地流转,出现了土地集中化趋势和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的主体是一家一户,市场的竞争主体也是一家一户,这样就没办法形成组织化经营。农民作为生产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他没有人才、资金、技术,他不知道怎样对市场进行把控,对种植品种进行研究。

第二,果业缺乏正确、专业、真实的行业信息。有一些聪明的农民会通过媒体和朋友了解一些市场信息。但是中国其实目前没有非常专业的果业信息。现在媒体中也是充斥着各种声音,农民很难对这些信息进行分辨。

整个果业圈需要真实、正确、权威的信息,但是目前不管是市场上的媒体,还是研究机构关于这方面的指导信息都很少。当然有信息总比没有好。

第三,水果投入周期很长,需要种植者拥有预判未来三到五年市场走向的能力,这是非常难的。对于现在的农民来说几乎无法实现。

好在中国市场相对来讲比较大,市场消化能力还比较强,但是中国果业现在已经走到供大于求的状况了。农民的风险也一直在累积。未来果农的效益可能会逐步下降。

第四,中国果业的品种研发能力比较弱,例如现在普遍销售的葡萄的品种全部是日本、欧美的。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品种研发能力,就没有竞争力。

在这种情况下,产地端的农民到底应该怎么办?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果业公司加农户可能是未来比较好的一种经营模式。现在这种模式已经开始出现了。

如果果业公司种植某种水果,效益很好,周边的农民就会开始跟随种植。果业公司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收购。但问题是我国的果业公司现在自身实力还不够强,还需提升自身的实力。

单个农户很难对市场进行预判,而且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获得的信息是权威的,所以只有组织化的公司才可能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定价权和一定的博弈能力,这时候才能更大的获得利润。

所以中国果业的发展还是要依靠组织化的果业公司。由公司决定生产什么品种、怎样定价、怎样调节供需关系,这样才能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任何一个农民都无法把控整套流程。

比如新西兰的佳沛奇异果,阳光金果是其独有的,它就可以掌控全球的供需关系。而单个农民是很难掌控整个市场的情况,也很难根据市场变化做出改变,他们应该调整自身定位,去为果业公司进行服务。

作为竞争主体的果业公司需要继续做大做强,进行品种研发、做市场博弈、做市场计划、做品牌行销,这些需要高度组织化的公司完成。

而农民就做好自己的分工,比如一个农户能够管理200亩果园,为果业公司完成高标准的生产就可以了。农民可以将自身聚焦于某个环节,做专做强。

过去农民既要自己选种,又要自己种植,还要搞种植技术,还要对接批发商或者终端零售商去进行销售,其实单个的农民并没有如此强大的能力,这是很难达成的。

(作者:板砖观察,帮助新农人进入农业,帮助老农人了解新趋势。微信ID:banzhuandayu)

点击“了解更多”获取生鲜农产品想卖给新零售终端商需要做的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