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可谓无变,但变不离常,始终保持“笔墨”这一鲜明特征。近代用西画的精神改良中国画,虽然引入解剖、透视和光影等,但依旧没有脱离“笔墨”这一特征。

  徐悲鸿 《奔马》1941年

  比如,徐悲鸿对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并没有引入新的技术而脱离了人们对中国画的理性认识和日常判断。

  徐悲鸿 《会师东京》1943年

  在美术的创新中,其实有多种思维和行为选择,可以是题材的、内容的、材料的,但就美术本体而言,特别有价值的是样式创新。

  徐悲鸿 《船夫》 1936年

  在美术中,一种独特的样式,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艺术或者一个艺术家的个性名片,其中所含的信息鲜明地将不同民族的艺术或不同个体的艺术家加以区分。古埃及绘画有其独特的样式,中国画也有,每个古埃及画家和中国画家都可以依据自己熟悉的样式“填充”不同的内容,创作出不同的作品。

  潘天寿 《云台东望图》20世纪50年代

  在中国画领域,能够提供新样式的美术家有很多,潘天寿是其中一位。他的样式特征非常明显:除了保留了中国画鲜明的笔墨特征,往往采用将物象压向边角的构图方式,别具一格。

  潘天寿 《江山多娇图》 1959 年

  林风眠也探索出了独特的中国画样式。他创新的路径是借鉴西方绘画的元素和画面构成的方式,重视对阳光、色彩等的感受,在画面中,运用色块、水墨与水粉相融合。

  林风眠 《宇宙锋》1977年

  林风眠 《江南》 1961年

  受林风眠影响甚大的吴冠中虽然喊出了“笔墨等于零”的口号,但其本意另有所指。在吴冠中看来,表现是最重要的目的,构成画面的“不独笔墨,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

  吴冠中《围城》

  他将很多具有现代性的表现元素加入画中,却始终把住了中国画的基本笔墨特征。不仅如此,他甚至比一般的画家更善于在画面的表现中突出笔墨、线条等自身的价值。

  吴冠中《山村》

  一根曲折变化的线条,在他的画中既是山峦起伏的轮廓,也是具有虚实浓淡、节奏韵律变化的墨线,有着自己的独立生命力和欣赏价值,吴冠中从而也造就了一种独特的中国画样式。

  吴冠中 《江村》

  由此可见,中国画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样式的创造,那么如何在保持中国画基本特征的同时开拓更多的样式,是任何有志于中国画创新的画家们所必须思考和把握的问题。(文/尹少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