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区公厕分布不均 破坏公厕现象普遍 选址建设困难重重 公厕管理问题凸显 州城居民“方便”的事仍然面临诸多不便

州城一处公厕内隔断门不见了。

俗话说,人有三急。走在大街上,着急“方便”却找不到公厕是一件令人狼狈不堪的事。

公共厕所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和建设水平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近年来,州城的公厕建设正在加紧建设,与过去相比,发生了不少变化,但随着我州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游客流量日益增多,州城现有的公厕越来越不能满足市民、游客的需求。同时,公厕在管理和建设上也面临诸多难题。州城公厕的现状究竟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城区公厕分布不均,居民想“方便”时一点也不方便

“现在城里的公厕环境是好了不少,但是数量还是少了,有时候在城里逛街想上厕所的时候却很难找到公厕。”州城居民黄艳清对城区公厕的变化表示赞赏,但也提出了自己的疑虑。

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朋友的故事。今年8月,黄艳清的朋友从重庆“自驾游”到恩施游玩,黄艳清带着朋友一家人在金桂大道一家餐馆吃完晚饭后,本想趁着好天气沿着金桂大道一路散步至州文化中心广场。可是走到半路,朋友的母亲突然想解手,一家人帮着四处寻找公厕。“我作为本地人也不知道金桂大道哪里有公厕,找了10分钟还是没找到,这下把我们急坏了。”黄艳清说,于是她带着朋友全家人急忙在路边搭上出租车赶到了州文化中心广场,在州文化中心广场找到了厕所。

“在旅游城市如此难找公厕,让人纳闷。”黄艳清希望金桂大道一带能多建几座公厕。

无独有偶,州城居民吴浩也遇到过想“方便”时却找不到厕所的窘境。

“那天晚上吃完晚饭后我在凤凰城散步,突然内急,想找个公厕,着实难找啊!”吴浩向记者诉苦,当他急需解手时,却发现凤凰城附近根本没有公厕。“人有三急,当时把我急坏了!”后来,在路人的指引下,他才在施南古城找到一个厕所。

针对州城公厕分布不均的情况,记者在州城的部分道路进行了探访。

记者走访后发现,州城公厕较密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六角亭老城区。而在施州大道、东风大道、航空大道等中心城区道路两旁,以及许多人口密集场所并没有公厕。同样,在州城金桂大道、金龙大道等新城区也基本没有规划公厕。这样,不少市民出门在外时,就面临如厕难题。

“我从黄石大桥走过来,找了半天也没有公厕,只能去商场方便。”

州城居民周荣安沿着东风大道从黄石大桥走到了九立方购物广场才找到厕所。不少州城居民表示,在大街上,如果遇到如厕问题,他们通常会选择去附近的单位、宾馆、饭店、商场内的厕所。

“晚上走在街上时,偶尔会看到有人冲着墙根撒尿。如果城区公厕布局合理,方便寻找,相信大多数人不会随意在马路上‘方便’。”州城居民刘振英表示,公厕是提升城市文明不可缺少的硬件条件,“紧急时刻”又找不到公厕,有些人就先解决内急,后考虑文明了。

公厕很“受伤”,市民如厕素质堪忧

公厕隔断的门锁被破坏。

公厕虽小,但关乎民生。州城各地的公厕给州城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公共设施被损坏、水资源被浪费、厕纸随手扔等现象。

记者走访时发现,使用后不冲洗;水龙头、水箱、门把手等设施设备遭破坏;随意丢弃各种垃圾,造成下水道堵塞;在感应器面板、蹲位的门后贴小广告、乱涂乱画等不文明如厕、不爱惜公共设施的现象依然存在。

恩施市市容环卫管理局项目科科长李杰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当初为了让市民如厕更方便,州城公厕提供过卫生纸、洗手液等,可在试用一段时间后,发现每次给公厕提供的卫生纸、洗手液等物品,都会被少数素质不高的居民悄悄带回家。这样一来,购买公共用品的开销就增大了,加之州城公厕多,实在负担不起这笔开销,所以暂停了卫生纸和洗手液的供应。

11月12日,记者来到州城风雨桥东公共厕所。厕所内干净明亮,设备一应俱全,烘干机旁设有卫生纸盒,里面确未放置纸巾。据公厕管理员介绍,纸盒以前是放有纸巾的,但由于少数人将纸巾卷走,便暂停了纸巾的供应。

洗手台上随手丢弃的纸巾。

记者为了观察该卫生间的卫生状况,在管理员的带领下进入女厕所。记者发现厕所的洗手台上被随手丢弃了纸巾,在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下,丢弃的纸团格外显眼。公厕管理员告诉记者:“现在公厕的环境变好了,但乱扔垃圾、便后不冲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风雨桥西公共厕所。当随行的女记者进入厕所时,发现一位女士如厕后没冲干净便起身离开了,公厕管理员也只是默默地将蹲位打扫干净,并没有提醒那位女士。而这间女厕所内共4个蹲位,有3个隔断门板被损坏。

“我们这里的隔断门都是被人踹坏、踢坏的。”公厕管理员在谈及少数市民如厕素质问题时说,“平时厕所打扫干净后,最多能管十几分钟。仅有六成的市民会主动冲厕所,且乱扔纸团的人不在少数。”

选址难、管理难,公厕维护靠大家

公厕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其重要性众所皆知,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城区公厕在建设和维护过程中也遇到种种难题。

李杰介绍,目前,城区公厕开放使用99座,其中环卫部门直辖公厕由2013年的29座增加至62座,对市民“如厕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仍无法满足需要,恩施市容环卫管理局在不断寻找新的公厕修建地,但难度非常大,“最大的问题就是落地难,近段时间,正在进行新建公厕的选址,但是城区土地稀缺,找不到地方修。”

“我们一直在寻找各种途径修建公厕以方便市民如厕。”李杰表示,因为州城内建设较成熟的街道和小区周围已没有空地修建公厕。“特别是在施州大道(黄泥坝路段)、学院路、旗峰大道、金桂大道、金龙大道等路段。我们多次联合办事处、土管、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选址,始终无法解决‘落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新城区规划未落实,环卫专业规划也相对滞后,同时,小区建成后再在附近建设公厕的方案,也被小区周边居民所反对,这些问题让公厕‘落地’更难。”

李杰表示,2018年、2019年州城将新(改)建公厕37座,均要达到二类公厕以上的修建标准(含二类),不仅修建费用高,随着城市公厕建设品质的提高,后期的管理更是关键。根据公厕管理要求,公厕需安排专人值守,一类公厕需安排男女两名管理人员,实行两班倒;公厕日常耗材增多,如厕纸、喷香剂等,因此,公厕后期管理成本高,维护经费紧张。

让市民如厕更方便,“方便”更舒心,离不开公厕的建设和管理,但建设与管理一座公厕涉及诸多方面,不仅需要主管部门的管理,还需众多职能部门的配合,更离不开公众的自觉维护。

通讯员  廖霄笑

编   辑   张  丹

审   核   谭  华

(识别二维码,了解恩施城市管理最新动态。)

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