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李寻的酒吧 微信公众号

  听人讲过茅台酒里添加敌敌畏的谣言,说者和听者都将信将疑,怀疑的成分更大,敌敌畏是何物?剧毒农药!往白酒里加毒药,还不死人?后来,一个酒类专卖店的销售员兴高采烈地给我们讲起有人往酒添加伟哥的新闻,听后以为是营销手段,损他人威风,长自家志气,看他讲得高兴,也就随便听听,不当回事儿。又有一回儿,前辈讲起旧闻,说有人往白酒里添加消炎药,我上网查查,了无痕迹,心里琢磨,年久日深,前辈记差了,也未尝可知。

  然而,不幸的是,网上咨询发达,所有的传闻竟然一一出现在以往的新闻中,时间、地点、人物,无一不有,起因、经过、结果,真真切切。不仅有造假贩子胡作非为,还有大厂家明目张胆。现实森森地嘲笑观看者的孤陋寡闻,观看者却心惊这恐怖的现实。现在请大家一起来看看现实版的活剧。

  01敌敌畏——伸向白酒的黑手

  

  2015年10月29日左右,陕西汉中市镇巴县一家酒厂老板范某在自产白酒中添加敌敌畏,被当地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陕西的判决再次证实确实有不法生产商在白酒中添加这种高毒农药。

  这不是不法商贩第一次在白酒中添加敌敌畏。由卫生部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科学期刊《卫生研究》曾在1987年01期刊登一篇题为《酒中敌敌畏的检测及稳定性观察》的论文,作者为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的研究人员。该论文称“为了监督管理不法者在酒中加入磷酸酯类农药(如敌敌畏)作为调香物及偶然的污染,采用改进的酶抑制法进行检测。”可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已出现不法生产者在酒中掺入敌敌畏的现象。

  近年来,白酒加敌敌畏的现象同样屡见不鲜。酒厂经营者在生产白酒过程中,为了给白酒压苦提香,防止变质,或为了冒充“陈酿老酒”,在蒸馏过程中往酒甑中掺入敌敌畏,从中赚取暴利。

  《新京报》记者在北京某酒类批发市场购买了四种浓香和酱香型白酒,分别对其样品按照国家标准检测方法进行了敌敌畏成分检测实验,发现其中一款名称叫“贵州茅台特供”的瓶装酒,出现显色反应,意味着其疑似添加敌敌畏。

  研究资料显示,敌敌畏作为一种有机磷杀虫剂,对人体有剧烈毒性,0.5~5g即可致人死亡。轻度中毒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食欲减退、视力模糊、出汗、流涎和四肢麻木等;中度中毒除上述表现外,还出现肌肉颤动,意识恍惚,语言障碍和瞳孔缩小等;严重时则会呼吸困难、全身抽搐、昏迷甚至可能休克死亡。

  《卫生研究》1998年05期刊登的研究论文《白酒中敌敌畏的固相微萃取》中,更是强调“敌敌畏与乙醇具有联合作用,酒中的敌敌畏可加重对人体的毒性……经常饮酒者更为甚之。因此,酒中存有的敌敌畏即便未达到中毒量也对人体十分有害。”

  

  

  02为了让白酒喝后不上头,不法商家往白酒里加头痛粉

  

  2016年1月6日,重庆市潼南区食药监分局、潼南区公安局开展联合执法,对辖区内的食品药品进行抽样检查。在“常春白酒经营部”25个批次的白酒抽样中,有10个批次检测出“对乙酰氨基酚”成分。

  最初,常春白酒经营部负责人陈永刚(化名)狡辩称,是其父亲生前在自己喝的散装白酒中加入了头痛粉(该药品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自饮,其父离世后,他把剩下少量添加了头痛粉的余酒倒入了尚未出售的散装白酒中。然而,联合调查组却在库房中查获了十余件(5000多包)还没使用的头痛粉以及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3000多斤散装白酒。

  经查,自2014年5月以来,陈永刚为减轻顾客饮酒后的头痛症状,违规在其售卖的劣质白酒中非法添加头痛粉。潼南区食药监分局将3000多斤勾兑白酒和十余件头痛粉依法销毁,并吊销了该经营部的《食品流通许可证》,随后将案件移交潼南区公安局。根据相关规定,市公安局打假总队组织潼南区公安局对陈永刚实施了行政拘留7天的处罚。

  “在头痛粉的服用说明中都会明确指出,服用后禁止饮酒。”市公安局打假总队一支队李警官介绍,对乙酰氨基酚与白酒混服对肝脏是有损伤的。

  03酒厂为牟利往白酒里添加伟哥类药物

  

  2014年8月14日,执法人员再次到黄某公司进行抽样 胡军 摄

  2014年8月,湖北建始县公安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破获了该县首例涉嫌在白酒中违法添加西地那非(“伟哥”类药物)违禁化学药品的案件,犯罪嫌疑人黄某已被刑事拘留。

  为提高酒的销量,且让酒有壮阳的功效,2014年1月黄某从山东青岛一家供货商处网购了一公斤西地那非(“伟哥”类药物),花费2400元。2014年2月底,黄某按每100毫升配制酒中加130毫克西地那非的用量,配制了1500斤酒,用100ml的酒瓶灌装,每15瓶一箱,共装500箱,以每箱240元到900元不等的价格卖给熟客。

  经统计,黄某生产的含有西地那非的、100毫升装“帝樽酒”销往武汉各处的共有28箱,销售到湖北建始本地的共50箱,向建始县本地熟人赠送54箱,黄某自己饮用两箱。

  黄某坦言,他知道国家有规定不能往酒中添加西地拉非,但想到自己还欠债,为了让产品更好地销售,他便铤而走险往酒里添加了西地那非。问及是否知晓西地那非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危害时,黄某说,他只知道吃多了会有危害。然而,黄某并没有在标签上标明过量饮用的危害以及高血压等病人不能服用。

  建始县办案民警介绍,酒中添加西地那非,对心脑血管病人有极强的副作用,过度饮此酒就像超量吃药,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无独有偶,2015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告称,51家企业在69种保健酒、配制酒中违法添加了西地那非(俗称“伟哥”)等化学物质。添加了伟哥的保健酒都在产品名称、标识、标签上明示或暗示壮阳、性保健等功能。食药监总局表示, 在保健酒、配制酒中添加药物,已违反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19家企业已经被移送公安机关进行刑事犯罪侦查。

  04

  退休教授为酒厂养生酒添加壮阳药 涉添有毒原料被查

  

  宣称“可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绵竹生产的一款养生酒却违规添加了“壮阳药”。这款名为古御堂的养生酒,产自四川省东圣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圣酒业公司”),厂址位于四川绵竹。

  经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的检验报告显示:2014年7月23日四川省食药监局送检的三个批次的古御堂养生酒中,均检出了羟基豪莫西地那非,分别为22微克/毫升、25微克/毫升、17微克/毫升。

  羟基豪莫西地那非是西地那非的同系物,主要功效就是“壮阳”。而国家食药监局在《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第一批)》里,已明确禁止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该物质。

  随后,四川省食药监局稽查总队联合四川省公安厅执法人员依法对该公司进行查处,当场查封1500余瓶古御堂养生酒、796件酒内外包材和9坛原料酒。

  出人意料的是,这款养生酒不但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在国家食药监总局报备过,还取得了“国食健字”G20120399的批准文号,而且研发者还申报到了国家专利。

  研发者是某大学退休教授张某,据他说,这个配方里面的原料主要包括:虫草菌粉、西洋参、红花等。“配方原料是由我负责购买,后面的灭菌、浸泡、灌装、销售都是东圣酒业公司的事情了。”

  2013年初,该药酒投入生产。按照张某的说法,东圣酒业公司对这款酒提了些建议,“他们反映能不能加强一点效果。”张某说,他随后咨询了专家,又在网上查询后,决定再加入一味名为“金阳碱”的药物增强药效,“金阳碱我是从山东一家公司买的,1公斤2000多元钱,我买了4公斤,用了3公斤左右。”每次寄原料时,张某都把金阳碱和西洋参粉末混合在一起,再连同其它配方原料寄给酒厂,酒厂拿到原料,浸泡半个月左右,加上白酒,然后就可以瓶装了。

  这款酒已生产了4万余瓶,并在北京市场和部分网店销售。一位商家评价这款酒时说:“还卖得不错”。

  四川省人民医院药剂科医生闫峻峰说,羟基豪莫西地那非,是西地那非的同系物,是壮阳药万艾可即“伟哥”的异构体,主要用于治疗性功能不佳的男性。西地那非有一定负作用,最常见的就是会引起头痛、消化不良和肌肉疼痛等疾病,还可能会让人血压下降,甚至可能引起单眼或双眼的视力突然丧失,听力突然丧失。

  此外,因其对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有严重不良作用,所以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果老年人或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长期服用,可能会出现心肌梗死、突发心脏病死亡等,“如果加在养生酒中给消费者食用,比较危险。”闫峻峰说。

  05酒违规添加甜味剂冒充纯粮酿造酒

  

  2016年5月左右,青海省食药监局公告,青青稞酒旗下窖藏神仙酿酒(500ml/瓶,42%vol)和青稞王酒(500ml/瓶,43%vol)涉事批次均含有不得检出的人工甜味剂“纽甜”。据了解,纽甜的甜度较高,我国允许在食品中使用,但纯粮固态发酵白酒(俗称纯粮酿造酒)不允许使用。

  事实上,除“纽甜”外,新京报记者发现,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糖精钠等甜味剂曾多次出现在白酒抽检不合格项目中,不少知名白酒品牌也因此登上“黑榜”。

  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5-6月检出甜味剂不符合食安标准的白酒样品27个,涉及企业22家。其中辽宁古城酒厂生产的朋缘香酒、吉林鸿运西江贡酒业生产的帅小白style酒、云南青源酒厂生产的大米酒除甜蜜素外,还检出了糖精钠。

  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的2014年白酒专项抽检结果显示,在全国1147家企业生产的3000批次样品中,共有177项次、108批次白酒甜味剂不合格,占抽检样品总数的3.6%。其中,贵州茅台集团保健酒业生产的“锦绣东方酒”、甘肃皇台酒业公司生产的皇台本色酒、吉林省吉盛涌鑫酿酒有限公司生产的老北京二锅头均因添加甜蜜素而榜上有名。

  对于酒中甜味剂屡禁不止的原因,白酒专家孙延元认为,甜味剂可以增强产品的口感,也可以节省成本,“因此有些企业会选择铤而走险”。去年9月,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给新闻媒体的采访复函中指出,白酒企业添加甜味剂可能是主观加入,也可能是白酒勾调过程中带入。例如,勾调时为掩蔽苦味使用酒用除苦剂时,除苦剂中可能含有的甜味剂就会带入到酒体中。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对于糖精钠、甜蜜素使用的安全性仍存在争议,我国规定在一定范围内部分食品可以限量使用甜味剂,但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的要求,白酒中不得添加。其中,甜蜜素、糖精钠、纽甜是常见的甜味剂,但与纽甜安全性较高不同,甜蜜素、糖精钠对人体有害。

  中酒协标委会委员邹江鹏表示,消费者如果经常食用甜蜜素含量超标的饮料或其他食品,会对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儿童更加明显。而过量食用糖精钠则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还会对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 END /

  来源:李寻的酒吧 微信公众号ID:lixundejiuba

  入酒友群加微信shoucheng234

  ▼精彩推荐▼

  品酒笔记 || 崆峒派酱香酒的独特风味

  发动群众才能消灭假酒

  特曲、头曲、二曲、大曲酒,你喝到的是真的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