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问答

药引子问:苗医药是什么时候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上期答案:屯州苗寨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2.6%

答案见下期哦~累计答对5期的幸运儿可获得无闲草堂提供的精美礼品!

非遗苗医药

苗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医学理论体系,发明了许多简、便、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对苗族人民千百年的生存繁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于 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美女。图源:duitang.com

巫医结合

苗族来源于黄帝时的"九黎",尧、舜、禹时的"三苗",而商、周时的"荆蛮"则是三苗的遗裔。由于苗族的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迁徙性大,苗族族名的称谓,也有所不同,1949年以后根据苗族人民自愿,将族名统称为苗族。

巫医结合。图源:images1.wenming.cn

苗族医药起源于苗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由于没有文字和史实的记载,故其医药的起源难于考证,苗族民间流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而苗族医药见诸史籍的时间也很早。《山海经》云:“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其中“有翼”和“有翅”、“透明”的传说,均是神话时代苗族先民的特征,这说明苗族医药是起源于上古神话时代的。西汉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汉族文献所记的苗父,就是苗族传说中的“药王爷”。苗族东西部地区均有“一个药王,身在八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歌谣。至今黔东南的苗医,还非常崇敬“药王”,在行医过程中治好病,就要以杀鸡祭祖的方式来敬祭“药王”。汉族地区在春秋时期,巫与医已经基本分离,但经济、文化落后的苗族地区,却比较完全地保留了“巫医合一”的特点。

苗医的形成

苗医的形成可追溯到未改土归流之前的元朝和明朝,汉医药的传入是在全面改土归流之后,而西医的传入,则是民国以后的事。当时广大的苗族地区,治病全靠自己的苗医苗药,由于苗医没有付诸文字的医药论著,仅以师承父授,或以谚语歌诀、口传心授为传播方式,苗医除行医治病外,也参加一些劳动,完全融合在群众中,在当地统称为草医、土医,“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苗族职业医的出现,是苗族医药形成的重要标志

苗医。图源:中国人的一天

苗医药理论

传统的苗族医药理论过去大多分散在苗族民间,多在苗族医生的口传心授之中,没有文献记载,几乎失传。苗族的祖先创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医学理论体系和技术经验,形成了两纲(冷病、热病)、五经(冷经、热经、快经、慢经、半边经)、三十六大症、七十二疾、一百零八个小症和四十九翻。它包括了人体的消化、呼吸、神经、生殖、内分泌等十大系统,也包括了疾病的分科,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传染科、精神科等。基本上形成了纲、经、症、疾的医学理论模式。

苗医还认为:气、血、水是构成人体物质的主要成分,人的生、老、病、死都与气、血、水密切相关。其中气和血是生命之本,力量之源。苗医认为人体患病跟不良的自然环境、气候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日、月、寒、暑、风、霜、雨、露、雾都可酿制风毒、气毒、水毒、寒毒、火毒等毒气侵犯人体而致病;另有饮食不调、意外伤害、劳累过度、房事不节、情志所伤、先天禀赋异常等也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苗医认为:无毒不病,“毒、亏、伤、积、菌、虫”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六种因素,而“毒”排在首位。苗医在辨病识症中强调要判明病变是在“气”,或是在“血”,或者是在“水”,或者在“两伤”或“三伤”。然后对症治疗,采取“补”或“祛”等处方进行用药。

苗族祖先。图源:tupian.baike.com

苗族还应用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将复杂的疾病和数千种苗药、纷繁的致病因素、各种疾患的后果等,概括为冷病、热病;冷药、热药;外伤、内损等。苗族医生在疾病诊断方法上,注意发病的季节、时间、天气、场合等。苗医在疾病分类及命名方面,采用了归类法、比象法以及病灶色泽、病因等进行命名;苗医的辨病立症,特别是对疾病的命名,是以民族生活习惯,所见所闻为主,具有朴素、生动的形象思维特点,根据疾病外观征象,多以动、植物形象、声音、金属色泽等取类比象命名,如双上肢抽搐象鹞鹰闪翅的叫“鹞子经”,膝关节红肿发亮、形如猫头的叫“猫头证”,色形如高梁的“高梁痘证”,色泽如铜、铁的“铜疔“、“铁疔”,“乌鸦症”(昏厥虚脱休克)、“蚂蚁症”(神经麻木)、“鱼鳅症”(中暑时令病)、“南蛇缠腰症”(带状泡疹)等,另有以主症、病因、病变部位命名或互为结合命名的,如“米黄证”、“雪皮风证”、“寒风经”、“白口菌”、“男色证”、“月家乐证”等。

一般来说,苗医是根据各种疾病的某些共同属性而将疾病进行归类,分为经、证、翻、龟、小儿胎病、新生儿抽病、丹毒、疗、癀、花、疮等类。苗医的诊法也十分独特,诊断病情常用望、号、问、触,也就是看望、号脉、问诊、摸触四诊。苗医的望诊丰富多采,除望形态、面色外,还有指甲诊、耳壳诊、指纹诊、头发诊、毫毛诊、鬓角诊、掌面诊或其他特定部位的望诊。问诊是间病情和病史。号脉主要是切足脉或手脉,切脉的手法和部位同中医很不一样,如有三关脉、上马脉、下马脉、指间脉、肘脉、昆仑脉、五指脉等,但多凭自己的经验,各地并非一样。触就是对病人有关的部位,特别是胸腹部用触诊较多。苗医的诊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却简便实用,便于传授,苗医还有许多诊法的歌诀,可以说是苗医多年的经验总结。苗医掌握病种有200余种,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神经、精神、骨伤、皮肤、寄生虫及各种传染病、流行病等。

苗医特色疗法

苗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简、便、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外治法别具特色。最著名的有薰蒸疗法、滚蛋疗法、糖药针疗法、化水疗法、挑筋疗法、发泡疗法、佩戴疗法、火针疗法、酒火灸疗法、爆灯火、烧药火疗法、放血疗法、耳针、硫黄针、膏药外敷、推擦、刮痧等外治法等,其他如妇产科方面的“坐产分娩法”,治骨折方面的“背椅法、“悬梯移凳法”、“双胳膀悬吊法”,治劳损风湿的“踩铧口疗法”,治脓肿方面的“打火针疗法”、治小伤小病的“桐油点烧法”。苗医对风湿、偏瘫、胃炎(心口痛)、骨伤、骨髓炎(巴骨黄)、颈淋巴结核(九子疡)、癫痫(羊癫疯)、炭疽(飞疔)、肺痨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对妇科病的月经病、子宫下垂(吊痂)、不孕、避孕,产科中的难产、产后病(产后风月家病)等,以及儿科的惊风、疳积等,都有有效的药方。对刀箭枪伤、虫蛇咬伤以及伤科正骨更是卓有成效。

火针疗法。图源:yikangschool.com

苗医药的养生保健

苗族常根据不同季节食用某种食物或饮料达到一定的保健或治疗作用。如清明节前后采摘清明菜洗净,加入糯米饭中做成“清明粑”蒸熟食用,可以清热解毒或治劳伤筋骨疼痛,夏日则常以酸菜、酸汤为菜肴或饮料,可生津解暑、开胃止泻,冬腊月则酿制糯米甜酒食用活血行血、补体御寒,另外还有“热羊冷狗”之说,认为羊肉尤其是羊肝具有清热泻火之功,夏天适当食之可泻热清暑,冬季则食狗肉能补虚御寒、强筋健骨。

保健养生。图源:vcg.com

《我是大民医》是云上苗医旗下一档以抢救性保护、传承、发展民族医学资源和文化,通过创新模式,联合行业同仁,为国家民族医学的蓬勃发展做出突破性贡献的直播栏目,每周四上午10:00微信直播。想了解更多苗医相关故事,回复“直播”即可获取观看直播密码。

一日一本草

六月雪

别名:白马骨、满天星、路边姜、天星木、路边荆、鸡骨柴;

性味归经:淡、微辛,凉;

主治功效:疏风解表,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用于感冒,咳嗽,牙痛,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慢性肝炎,肠炎,痢疾,小儿疳积,高血压头痛,偏头痛,风湿性关节痛,白带;茎烧灰点眼治眼翳。

六月雪。图源:zyctd.com

注: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同的,本文药方药效仅供参考,请勿擅自用药。

往期精彩回顾

向往广州杭州的繁华、不如来屯州遇见健康的诗和远方 | 苗寨黔行·16

仙剑奇侠之本草传

云上苗医招人啦!

更多精彩

敬请期待下期内容

• END •

声明 |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整理 | 药引子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由药引子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合作投稿联系

微信:13810274977

邮箱:[email protected]

戳一戳,看直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