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在林中建,人在景中游。近年来,梅河口市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适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本报记者 隋二龙 摄

青山绿水入画来。于飞 摄

雪后出霁,初冬的梅城,生机勃发。

人民公园内,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

海龙湖湿地公园,作为新的“城市绿肺”,漫步其中,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闹市中的宁静,一种兴致盎然的感觉油然而生;

长白山植物园,许多晨练的市民一边唠着家常,一边锻炼身体,美丽家园、幸福和谐的画面扑面而来;

……

一幅幅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生态立体图就这样呈现在眼前。

环境好不好,百姓最有发言权。家住梅河口市丽湖生态城小区的居民王伟说:“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没事儿就喜欢和家人到湿地公园遛遛弯儿,那是一个天然大氧吧,环境好,随时可健健身,活动活动筋骨……”

这几年,梅河口市生态环境逐渐向好,空气变得清新,环境变得洁净,市委、市政府治理生态环境大刀阔斧,让越来越多的梅城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梅河口组织多支环保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宣传秸秆焚烧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导大家合理利用秸秆。 梅宣 摄

玉米秸秆“安家”有了好去处

11月15日清晨5时30分,梅河口市曙光镇罗家村。

1组村民慕文莲家中暖意融融,她正忙着给家人做饭,扑鼻的饭香迎面而来,忙活了不一会功夫,饭菜就做好了。

慕文莲一边给家人盛饭,一边向记者表示:“自从有了这台机器,我就一直都用它,终于告别灶台了!”

慕文莲所说的机器指的是秸秆颗粒燃烧炉,不仅可以供暖,还能用来做饭。

“以前村民都烧秸秆供暖,既不环保也不安全,现在有了这台机器,村民收秸秆的热情也高了,室内温度能达到近30度,和楼房没啥两样!”罗家村党支部副书记欧仁利告诉记者。

如今,梅河口市积极引进秸秆加工企业,不断扩大秸秆颗粒化能力,在山城镇保兴村、曙光镇罗家村,农民利用秸秆颗粒燃烧炉进行取暖和做饭已成为常态。

走进梅河口远通炬能生物质颗粒加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袋袋秸秆颗粒整齐摆放着,工人们正忙着调试设备……

公司负责人井飞龙告诉记者:秸秆颗粒燃烧炉不仅解决农户的取暖问题,也减少了环境污染。目前,公司年产能力为1.2万吨秸秆颗粒,自去年12月投产以来,已经生产出4000多吨,推广到各试点村使用。

2018年,梅河口市在19个乡镇确定24个村先行试点,推广安装炊事取暖炉3000台。未来2年至3年,将在全市建设10个秸秆颗粒加工厂,使全市6万个农户全部使用上秸秆固化颗粒燃料,到2020年底,燃料化消耗秸秆22.4万吨,逐步实现秸秆转化与新燃料开发“双赢”的效果。

近几年,梅河口市从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工业原料化、肥料化和基料化及“收储运”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入手,推进秸秆多途径、多层次利用。同时,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总投资3929万元的梅河口东润汇能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厂房已经建设完成;总投资3000万元的梅河口中城银信光伏农业5万吨小分子活性生物菌秸秆膨化饲料加工一期项目,主体厂房完工,一条生产线已经开始试生产。

据了解,梅河口市现有耕地面积155.6万亩,年产秸秆约78万吨。目前,全市年消耗秸秆总量约53万吨。针对夏秋两季大面积集中露天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的实际,梅河口市委、市政府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秸秆禁烧工作,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通过实施秸秆禁烧,城区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环境变好了,辉发河湿地公园成了白鹭嬉戏的天堂。 郑军 摄

守护河流,梅城上下各尽其能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

谁当河长?

河长制的核心是责任制。

守水有责,守水尽责。

梅河口建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河长的三级河长体系,落实河长286名。批复成立市河长制工作科,确保了日常工作有序运转。市乡两级实施方案和市级6项配套制全部出台,召开了动员会、推进会和联席会等4次市级河长制工作会议,周密部署重点工作任务,落实相关责任。先后启动4次大规模会战,以清河岸、清河面、清障碍、清淤积的“四清”为主要任务,对河道及周边垃圾进行全面清理。

同时,市河长办、市委市政府督查办和市纪检、组织、审计等部门积极深入到各乡镇(街)开展专项督查和明察暗访,完成了督办督察和考核任务,下发限期整改督办单72份,全部跟踪整改到位。

全面建立河长制,一张张责任网层层密织,许多河流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网络化、全覆盖的工作格局。河长们的上岗,让每条河流都有了守护者。

开展清河行动,设立水源地保护界碑、围栏,清理非法采砂行动……去年以来,一场从上游到下游的河长制治水战役在梅河口市全面打响。

在加强河道环境整治工作中,常态长效落实治理与保护任务,梅河口以全面提高水环境质量,打造生态河道景观堤岸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河道管理新模式,引入新办法,以强化长效机制落实为切入点,制定了“三个一”工作制度,即“一月一例会、一月一排名、一月一点评”,全市河道治理与保护形成了“突击式”治理向“常态长效”的转变,促进各级河长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为解决河道治理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管理盲区的问题,特别是农村段各乡镇之间,上下游、左右岸不能做到无缝衔接的现象,梅河口投资6万余元在辉发河沿线设立70块河段界碑,对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河道管护范围进一步明确,消除治理盲区,确保境内辉发河每一寸水域岸线河流都有人管理、有人看护,有人治理。

结合全市流经村屯的河流包括无名小河、沟渠、农村房前屋后河塘、干渠、支渠和农渠等水域,管护能力差,黑臭脏乱普遍存在的实际,编制出台了《梅河口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把河长制工作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协调推进,使河长制工作与全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同谋划、同安排、同推进。

此外,还制作了全市河流水系沙盘,将每条河流存在的问题分成因、分类别、分阶段,以标志牌的形式一一呈现,形成了目标清晰、问题清楚、责任明确、战果成果直观的效果,整治进程一目了然。同时,利用无人机开启“天眼”巡河,全方位洞察河道的情况,进行即时拍照和录像,确保“死角区、盲区”巡查到位。

曙光镇罗家村农民利用秸秆颗粒进行生火做饭。 刘浩 摄

好空气“养出”蔚蓝天空

“空气好了不呛人,抬头看天都是瓦蓝瓦蓝的……”

11月15日中午,曙光镇罗家村1组的祝成春走出工厂,抬头看看天,心里那叫一个敞亮。

为了打赢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提升,梅河口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按照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截至10月末,梅河口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标PM10均值为60微克每立方米,PM2.5均值为35微克每立方米,比2017年同期分别下降17.1%和20.5%,空气优良天数279天,占有效天数的93%,较同期增加43天。

为了减少燃煤气体排放,通过加大投入,将全市燃煤小锅炉完成撤并改造。

吉林方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福君对记者说:“燃煤锅炉换成了燃气锅炉,是花了不少钱,但是看着空气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觉得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企业发展也是这个理儿。”

根据《梅河口市2018年建城区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实施方案》,全市扎实推进城区燃煤小锅炉撤并改造工作,淘汰燃煤小锅炉40台,投资1000余万元对20蒸吨以上非电燃煤锅炉进行脱硫、脱硝、除尘升级改造,目前,全市13台20蒸吨以上非电燃煤锅炉已全部整改完成,实行联网监测。

秋收以后,为有效防范重污染天气,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工作,梅河口进行了严格管控,开创“两区”管理模式,划定了禁烧区和限烧区;制定了《秋冬春秸秆禁烧工作方案》《秸秆离田工作方案》《秸秆禁烧量化责任追究办法》,主要领导亲自抓,建立了“市级领导包乡、乡包村、村包户”的网格化责任体系,确保每块农田都有专人包保、专人监管。对重点区域实行不间断巡查,量化责任,对秸秆禁烧工作不利的乡镇街及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加大秸秆禁烧宣传引导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各乡镇共出动宣传车辆300余台次,制做宣传条幅606个,印发入户宣传单、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20000余份,全市没有发生一起露天焚烧秸秆的现象。

为了防治建筑扬尘污染,梅河口采取了一系列强力措施,开展建筑工地施工扬尘专项整治,下发《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整改方案》,严格实施建筑施工标准化管理,对施工现场主要道路、进出道路及材料加工区地面进行硬化、固化处理,集中堆放土方、砂石料全覆盖,渣土运输车辆全封闭。组织开展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考核,对建筑扬尘不达标施工场所,依法下达整改通知单,限期停工整改。对建城区实施绿化、美化、硬化工程等方式来控制污染扬尘,目前,主要街路机扫率达90%以上,城区绿化面积868公倾,绿化覆盖率31.8%。开展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划定建城区内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不仅如此,梅河口还进行了详细的臭氧层调查工作。根据国务院《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和省环保厅《关于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使用、销售、维修等活动备案管理的通知》,针对工商制冷、发泡、维修、清洗等行业进行全市范围的调查工作,并对30余家使用含氢氯氟烃企业进行了备案登记。

多管齐下,保卫碧水蓝天。

梅河口市在全面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正在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上奋勇前行。

近年来,梅河口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保洁模式,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坚持“一把扫帚”扫到底,城乡面貌焕然一

吉林日报出版社

策划:姜忠孝

作者: 隋二龙 赵蓓蓓 庞智源

编辑:琳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