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3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海拔2400多米、人均纯收入仅1400多元的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看望困难群众。图为习近平和八旬老党员马岗亲切交谈,了解生产生活情况。新华社

元古堆村积极培育壮大多元富民产业,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持续增收。2016年该村被评为“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记者盛学卿

中国兰州网11月23日消息 盛夏的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绿意浓郁,近坡翠绿,远山黛青。层层叠叠的梯田里,一畦畦中药材枝繁叶茂,药香四溢;一片片油菜花绚丽盛开,金浪滚滚。走进村口,崭新的牌坊上面书写着“群策群力”四个大字,村委会电子屏显示的倒计时格外醒目:距全村脱贫摘帽还有195天。

今年年底,元古堆村就要整体脱贫了!这事放在40年前,村民们想都不敢想。那个年代,大家还在为吃饱肚子发愁。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乡村漫山遍野,吹进了农民心田,元古堆村稳定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与全国、全省范围内对比,元古堆村发展滞后,到2012年底,元古堆村还在守穷,吃水难,要到村头泉里挑;行路难,下雨天村路泥泞不堪。

元古堆人何时才能拔掉“穷根子”、甩掉“穷帽子”、过上扬眉吐气的“好日子”?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乡亲们,亲切地与大家拉家常,听民情、察民意。临走时,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鼓励元古堆村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正是好风劲吹时。五年来,党员干部和乡亲们牢记嘱托,苦干实干,元古堆村发生着沧桑之变,贫困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每当路过村委会,看着整村脱贫倒计时牌,村民们都会打心底里涌出满满的自信——“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改革开放让我们吃饱了肚子,脱贫攻坚也一定会让我们摘掉穷帽子,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美丽乡村展新颜安居乐业新生活

元古堆村,曾是渭源县有名的穷山沟,沟沟壑壑,山路蜿蜒,村舍散落在东西两条沟里。全村13个村民小组447户人家,2012年底人均纯收入还不到1500元,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83.4%。

2013年2月3日,是元古堆人永远铭记的一天。

那一天,老党员马岗穿着自己“最体面”的一件中山装,戴着棉帽,在孙子马海龙的搀扶下,在自家院门口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

“马老,您多少岁了?我给您拜年来了!”一见面,习近平总书记便拉着他的手,亲切地问道。

“我今年80岁了。总书记,您来看我,是我最大的福气。”马岗激动得都不知道说啥好了。随后,总书记拉着马岗,问他房子哪年盖的,住了多长时间了,在交谈中两人进了屋。

“当时总书记进到屋里,也没嫌干不干净就坐在炕头的那儿,和我拉起了家常,太平易近人了。”老人指着北房里屋的炕头说。

5年过去了,马岗虽然更加苍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说话也有点吃力,但习总书记来时的情景、说过的话,点点滴滴,老人家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

北房里至今还保留着总书记来时的原样,里屋门口处放着一口水缸。看到这口水缸,马老的孙子马海龙就会想起当时让他吃惊的一幕。当时,总书记问马海龙:“你们吃的水是怎么来的?”

“是泉水。”马海龙说。但让他想不到的是,总书记接着说了一句:“我尝尝。”

接过马海龙从缸中舀起的一勺水,总书记直接用水瓢喝了一口,说道:“这水味道不错。”

5年过去了,马海龙仍然不敢相信这一幕:“真想不到,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习总书记会亲口尝一尝农民缸里的水好不好。”

总书记如此亲切的关怀,成了5年来元古堆人脱贫致富的最大动力。5年来,元古堆村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入手,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援助帮扶、群众自筹等方式,实施了21个基础设施项目、9个产业发展项目、5个公共事业项目,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1445.08万元。原来的烂泥路变成了水泥路,文化广场建起来了,小巷道硬化了,自来水通了,危房改造了,高压电通了,网络有了……更为可喜的是,村里以往脏、乱、差的现象不见了,家家户户有垃圾桶,公共场所有垃圾箱,清理垃圾有压缩式清运车,处理垃圾有专门的填埋场。

如今,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硬化路通向农家,一排排新修的农宅坐落在群山绿树间,村子变美了,休闲、旅游、度假、赏花……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2016年,元古堆村被评为“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

马岗家里1963年修建的北房,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加固,1962年盖的东房通过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得以重建。亲眼见证了5年来的变化,马岗特别希望有一天习总书记能够再回来看一看不一样的元古堆村,他自豪地说:“现在元古堆村的变化翻天覆地,名声不小哩,村里人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大家都感谢共产党。过去几十年,我坚定地跟着党走;现在,我仍然坚定不移地跟党走。”

自豪的不止马岗一个人。看到原来的“烂泥沟”变成了“美丽乡村”,在外打工四五年的元古堆下滩社村民马琴芳去年决定返乡创业。

在外面打工的那些年,马琴芳见识过许多地方的“农家乐”,便萌生了在村里开办“农家乐”的想法。家里人一听她的想法,几乎没人支持:“这地方谁会来啊,你挣俩钱也不容易,亏了咋办?”邻居们听说了这一消息,也不看好她的做法,担心她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了。尽管如此,马琴芳仍然想试一试,专门到县城一家餐馆学习了6天,回来后还做了一桌子菜请人试吃。去年“五一”,马琴芳投资42万元的“元古堆饭庄”正式开业,当月营业额就达到6万元。到年底盘点,刨去各种开支,净赚10万元。如今,元古堆村已经有6家接待游客的“农家乐”和餐馆,有7家民宿正在筹备开业。

随着竞争者的增多,马琴芳有压力也有了更大的动力,她说:“现在元古堆村生产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再加上青山绿水的环境,不愁引不来客人。我现在愁的是怎样开发出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旅游产品,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产业带动出活力脱贫有了新抓手

元古堆村海拔2400多米,气候高寒阴湿,过去只能种植小麦、油菜、土豆等传统作物,一年下来群众只能在地里“刨食”,难以脱贫致富。

“找准发展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叮咛,为元古堆村广大干部群众因地制宜谋发展指明了方向。

5年来,这样的思考、探索和实践在元古堆村没有停过。

5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元古堆村立足实际,坚持以产业扶贫为核心,引进外部力量,先后在村里办起了砖厂、石料厂、建材厂、商混站、矿泉水厂、中药材加工厂以及梅花鹿、孔雀特种养殖场,引导227户农户以现金、土地等入股,参与企业分红。这其中,百合产业从无到有,成为带动元古堆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最初,百合是元古堆人“捡”回来种植的。那是2010年,在村里流转土地种植百合的几位外地客商,为了节省成本拉走了个头大的百合,把个头小的都倒进了山沟里。看着白白扔掉的百合,9户村民不忍心,决定捡回来试种一下。

由于百合种植后3年才见成效,四社村民任连军种了5亩地,连续试种了3年。2013年秋天,任连军种植的百合“见利”了,2亩地的百合卖了5.6万元,刨去6000元的成本,他“干落”5万元。之后,任连军连年种百合,还嫌自己28亩的承包地不够用,跑到邻近的新集村流转了3亩耕地种上了百合。从2013年至2017年,他累计从百合种植中增收21万元,年均收入4.2万元,目前他种植的不同年份的百合有15亩。

看着任连军试种百合成功,村民开始纷纷效仿,种植百合的人家从最初的9户增加到了现在的350多户,占全村农户的近八成;种植面积从最初的数十亩增加到如今的15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如果说村民们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元古堆村的发展路子,那么龙头企业的参与则使这条路得到了延伸。

来自福建的许龙,是一家农业龙头企业的投资人。2012年夏天,他来渭源县旅游兼商务考察,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的青山绿水,随后便投资成立了甘肃神农现代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肉羊养殖和深加工、销售。去年,许龙又把目光投向了元古堆村种植的百合。

过去,元古堆村的百合都是“坐等客上门”。百合从地里挖出来后,为了防止百合变质,“二道贩子”给什么价,元古堆人只能卖什么价,没有一点议价权。随着元古堆村百合种植面积的扩大,县里负责人找到许龙,请他想想办法。许龙携前来探亲的妻子实地考察。一见百合的品质,这位夫人就直呼:“这遍地是黄金,你们捧着金碗还在讨饭吃。”

随后,他妻子花了一年时间,下香港、去国外学习百合深加工,并聘请香港专家研制出了百合银耳羹、百合蜜饯、百合软糖等6个深加工产品。今年5月18日,在福建举行的“海交会”上,许龙带去的100多件样品,被参展客商抢购一空。一些企业也闻风而动,其中有一家零售“巨头”企业,甚至愿意在10万台无人售货机设计专门的轨道,用来销售许龙的百合产品。

许龙还与对口帮扶定西的福州一家“田园综合体”签约,由许龙提供百合种子,对方培育百合鲜切花。过去农民在百合生长期需要掐掉的百合花,现在变成了“田园综合体”里最美的景色。农民培育百合花,将比种植百合有更好的收益。在“海交会”期间,许龙也把清香鲜艳的百合花摆上展台,吸引无数顾客前来观赏。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百合产业链正逐步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带动农民稳定致富。

扶志扶智添动力扶贫蹚出新路子

郭连兵,曾被认为是元古堆村“最捣蛋”的村民。每次遇到乡村干部,他都牢骚满腹,认为干部不给老百姓办事。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他的思想彻底“掉了个”。

以前,郭连兵靠农闲时节贩药材,日子过得比其他村民都要好,因而享受不上扶贫政策,心里对干部们的怨气颇大。他想自己发展,但一缺项目,二缺资金,用他的话说,“有天大的本事也翻不起个浪来”。

总书记来过村里后,他有了新期待。有一天,他到乡里拉化肥,媳妇代他去村里开会。回来后,媳妇拉着他说:“村里决定选派头脑灵活、有致富愿望的人去福建蓉中村培训,我觉得这事你能成。”

“那就去看看。”过了几天,郭连兵随其他17位村民赶赴福建。

这一趟远门,让郭连兵大开眼界——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进大学校园,第一次接触电子商务,第一次见到只有一间办公室就能挣钱的小微企业……郭连兵人生中的14个“第一次”,被一一实现。他内心的干劲被激发起来,在培训的最后一晚,他郑重地向带队的村支书递上了入党申请书。

2013年4月21日晚上,郭连兵从福建回来。一进村,发现原来进村的路不见了,村头学校的一些房子也不见了,村里大变样。回到家问媳妇,才知道他走的这段时间干部们扶贫动了真格,不仅修路、建广场,还帮助村里谋划产业,让村民致富有路。这更点燃了他干出一番事业的热情。

五年来,竞选村主任成功的郭连兵,为建设元古堆特色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马铃薯原种扩繁和绿色当归百合基地、自然生态村休闲旅游基地等事情忙得不可开交。他说:“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要项目有项目,要资金有资金。我们要好好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才能对得起习总书记的期望!”

主动投身元古堆村脱贫攻坚的,不止郭连兵一个。

黄满强是田家河乡的一名普通干部。2013年1月19日,农历腊月初八,上午刚和相恋多年的女朋友订婚,中午黄满强便接到乡里电话通知,让他到元古堆驻村。连酒席都没参加,黄满强便赶到了村里,从此驻扎在这里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2013年6月,元古堆村进行基础设施改造,黄满强负责元古堆村一社至五社施工。有一天,施工队硬化一条小巷子,需要拆除一家凸出的土坯墙,黄满强前去交涉,结果主人一家气冲冲地围着他,没有一个人给他好脸色。黄满强满怀委屈,也感受到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的难度。

从那天起,黄满强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挨家挨户摸底,尽可能提前化解矛盾。同时,他还没白天没黑夜地守着施工队,监督施工质量。施工队干多晚,他就跟多晚。晚上,看到哪一家村民的灯还亮着,他就“厚着脸”前去借宿,为的是拉近跟村民的感情。而谁家要是有红白喜事、孩子过满月,他也“蹭”上去搭点礼、帮帮忙;谁家有个难肠事,只要他知道,一定会伸手相助。

有一次,黄满强借宿过的村民找他,称儿媳妇难产住院缺钱,到农村信用社贷款没人担保。黄满强二话没说,以自己的工资作担保,为对方贷款5万元。还有一次,一位在外地打工的村民打电话,说儿子学校要开家长会,自己回不来,请黄满强前去代开。黄满强也一口答应,当了一回家长。黄满强说,自己要“说到做到”。因为,这位村民家里共有3口人,母亲70多岁,儿子还在上初中。黄满强当时动员他外出打工时就说:“你放心出去,有事给我打电话。”

如今已被任命为元古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黄满强,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他说:“干部对群众多一份温暖,群众就会对干部多一份感情;干部对群众多一份责任,群众就会对干部多一份信任。”

5年来,也正是这份温暖和感情、这份责任和信任,让各级党员干部和元古堆村的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底的1465.8元,增长到2017年的8168元;贫困面从2012年的83.4%,缩小到目前的6.62%。

元古堆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记者 杨世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