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的贾家寺村紧临高速公路,村民通过发展种植、运输、务工等产业增收致富。记者吕亚龙

中国兰州网11月23日消息 古人说:“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一个党员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人民群众就惦记他、信任他、支持他。”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这样写道。

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时刻牵挂的,正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他多次强调,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时间追溯到2009年的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不远千里来到天水市秦州区一个名叫贾家寺的小村庄,看望慰问因地震受灾的群众,指导灾后重建工作。

住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水干净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一句句关切的问候,无不体现出把群众当亲人的真挚情感。

“他的心里装着我们老百姓!是真心为人民谋幸福!”9年多过去了,贾家寺村村民李引生的头发已经变得花白,但他依然清晰地记得习近平与他面对面亲切交谈的场景,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刻。

这些年来,李引生每天都会按时看新闻联播,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在电视里看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千里迢迢到偏远的山村去看望贫困群众,哪里穷就去哪里,哪里苦就去哪里,每次看都很激动。他把老百姓当亲人,我们老百姓爱戴他!”

这也是1300名贾家寺村村民的心里话,更是2600万陇原儿女共同的心声!

总书记没有忘记我们

听说要采访他,70岁的李引生头一天晚上就激动得睡不着,一个劲儿地给老伴儿说:“要采访我,这说明什么?说明习总书记没有忘记我们,想知道我们的日子过得好不好。”

老伴儿虽然不识字,但是这些年陪着老李天天看新闻联播,电视上一提到习总书记都会认真听老李给她讲。

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贾家寺这个原本坐落在半山之上的小山村,受灾严重。

和很多村民一样,李引生家的土坯房出现了手掌宽的裂缝,成了危房,不得不重建。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贾家寺村决定搬迁至山下距离公路更近的地方。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李引生的新房拔地而起。正在收拾屋子的李引生,在自己家的院子里见到了习近平。

“那天太阳很好,院子里太阳能灶上烧着水。他走进院子里,和我握了手,还看了太阳灶。”李引生记得每一个细节。

当时,给李引生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很亲切!”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对于重建户,政府每户补助2万元,并且提供3年免息贷款,每人每月还给予10元钱的生活补贴。

李引生将这些情况详细地作了汇报。“他听了之后问我,这些政策都落实了没有?现在还有什么困难?我当时就觉得他很务实,对群众的事情一丝不苟。”李引生说。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李引生家的生活与贾家寺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水泥路从村口一直铺到每家每户的门口,找不到一间土坯房,全部都是“一砖到顶”,很多人的家门口都摆放着盆栽,鸟语花香。

电与自来水早已不是问题。太阳能热水器几乎是家家都有,淋浴间和水冲式厕所已经是贾家寺村村民生活方式改变的最有力证明。

孩子们就地上幼儿园和小学,老人们看病都可以报销,60岁以上还有养老金。

去年,李引生身体不是很好,一年住了4次医院,花费了大约5万元,但是对他的生活并没有造成负担。“党的政策好,我报销了70%。”他说。

“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和李引生一样,贾家寺村的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打心里感谢党和政府。

“国家政策真正好,党的恩情忘不了!”这是村里的“名人”李亮写的秦州小曲。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州小曲的唯一传承人,李亮不仅收集、整理和演唱传统的曲子,而且还创作了许多关于农村发展的新戏,很多都是以贾家寺村的发展变化为原型。

在其中一部新戏中,李亮刻画了一个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回到村里后,被眼前一栋栋小别墅式的新房惊呆了,决定留下来创办小企业,把村里的苹果、樱桃都包装销售出去。

戏中的主人公正是贾家寺村的村民贾新民。“以前在外面东奔西跑,很辛苦。现在在村里生活很安定,家里人都在身边,收入也很好,挺幸福的。”贾新民说。

在贾家寺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早起。不管是到地里干活,还是收拾家务;无论是外出办事,还是到厂里上班。每天天不亮,就有人已经开始在村子里忙碌起来。

“党和政府给我们农民创造了这样好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到2020年实现小康,如果我们自己不努力,就辜负了党的好政策,辜负了总书记!”李引生说。

在贾家寺村采访,能强烈地感受到村里充满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浓郁味道。

我想把日子过得更好

现在,李引生基本上干不动农活了,但他每天早上依然起得很早,帮助老伴儿打扫屋子。

那张习近平视察时与他交谈的照片,就挂在墙上,被李引生当作最宝贵的礼物。

李爱红是除了李引生之外,另一个和习近平合过影的贾家寺村村民,家里同样摆放着一张珍贵的照片。

“那时候,这个房子刚刚盖好,墙都没有粉刷。他仔细看了每一个房间,问我房子质量怎么样?花了多少钱?还鼓励我要把日子过好!”李爱红回忆起2009年的情景时,依然清晰可见。

李爱红没有上过什么学,从小家里就穷,生活一度十分艰难,地震更是给一家人的生活蒙上了阴影。

“是党和政府的关怀给了我们信心。”李爱红说。随着房屋的重建,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开始改善。丈夫在城里打工,一天最少100元的收入。李爱红在距离村子不远处的一家药厂做分拣工,一个月工资2000元左右。

唯一的孩子考上了大学,马上就要毕业了。这对于李爱红来说,已经非常的满足。

“生活真的很好了,以前想都不敢想。”李爱红说。对于这一切的改变,李爱红心里不胜感激。

李爱红的婆婆身体不好。年轻的时候为了生计干重活,落下了病根。现在,她每天除了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就是搬着小板凳和几个老邻居晒太阳、聊天。

“如果还住在山上的话,我估计连水都喝不上。”李爱红的婆婆感慨地说。

灾后重建时借亲戚朋友的钱已经还清了,银行的无息贷款也如数还清。

李爱红的生活应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但她却并不这么认为。“我想着还要多挣一点,把日子过得更好!”李爱红说。

这些天,李爱红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换一个厂子,因为她觉得现在工作的药厂工资低了。

李爱红没有怎么读过书,换一份工作容易吗?村支书贾成刚给出了一个让人有些意外的回答——没问题!

因为现在的贾家寺村距离天水市很近,在全市的规划中,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就在贾家寺村不远的地方,项目正在一个接一个地进驻,需要大量的工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嘛,我们贾家寺村的群众很多都去面试了,顺利上班的很多。”贾成刚笑着说。

李爱红也对自己换份工资更高的工作充满信心。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贾成刚当上村支书之前做过3年的村主任,再之前是一名货车司机,一个人开着车走南闯北,枯燥的跑长途经历锻造了他坚韧的性格。

原本贾成刚认为,他这一辈子注定与货车为伴了。但是2009年之后他却改变了想法,决定留下来为村里做点事。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农村的发展,现在国家对于农业产业发展也有很好的政策支持,这对于农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贾成刚说。

无论多忙,贾成刚每天都要静下心来学习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他反复地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其中关于农村发展的内容都画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贾成刚给我们读了他学习笔记中摘抄的这段话。

在贾成刚脑子里,一直都在思考乡村振兴,琢磨贾家寺村到底要发展什么产业才能实现总书记说的振兴。

目前,村里主要产业是苹果、樱桃、花椒等农产品的种植,但是因为地少,规模上不去,没有增收的空间。

2017年,全村1600多人平均收入达到了70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到了70%以上。

“这说明我们自己的产业发展得还不够。”贾成刚说。

因为灾后重建,贾家寺村早早实现了脱贫,不是精准扶贫的贫困村。群众的生活相比以前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很多人都并不满足。

这种不满足,恰恰是贾成刚希望看到的。

很多时候,贾成刚都和村里群众进行商议。“村里到底还能搞点啥”?

食品加工厂、养殖场、包装厂、汽车修理厂……各种想法都有。

“我看咱们村应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老支书贾云峰的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习近平当年看望慰问贾家寺村民时,贾云峰一直陪在旁边。他的这个想法,与贾成刚的想法不谋而合。

贾成刚是贾云峰力荐的接班人,他觉得贾成刚能为村里干事,也有干成事的能力。

虽然老支书退了,但是两个人经常坐在一起讨论村里的发展,贾成刚有什么问题也会打电话给老支书请教。

“贾家寺村周围的植被很好,自然风光也不错,冬暖夏凉,村子旁边的涌泉沟里更是如此。离天水市区又近,是城里人休闲的好地方。”贾成刚说。

新老两位支书的想法得到了群众的认同,但是怎么开发,大家谁都没经验。

今年以来,贾成刚的主要精力就是四处去寻找有实力的专业公司,希望有企业能够来合作开发。

贾成刚又一次走上了在外四处奔波的道路,但是不变的是“一路向前”。

把民情写进群众心中

夏天的贾家寺村,气候宜人,绿树成荫。

为了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村里决定将开办了几十年的集体砖厂彻底关闭。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还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全村人都同意把砖厂关了,发展旅游。”贾成刚说。

在这件事情上,贾家寺村村民的态度空前一致。“习总书记站得高、看得远,不仅为我们现在的生活,而且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所以我们坚决支持!”李引生的一番话代表了全体村民的意见。

李爱红的婆婆年轻的时候就在村里的砖厂打过工。“几十年过去了,砖厂还是老样子,污染环境,关了好!”她说。

贾家寺村的砖厂关了,代表着一种落后产业宿命的结束。

老支书贾云峰也非常支持关闭砖厂,不仅关闭了村里的集体砖厂,他还下决心关闭了在山里的个人砖厂。

“我是一名33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始终听党的话跟党走,砖厂虽然还有利润,但是确实对环境不好,我愿意关。”贾云峰说。

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觉悟。

在贾家寺村,共产党员就是榜样,就是旗帜。全村42名党员,时时刻刻为群众做表率,处处为群众着想。

灾后重建的艰难时期,贾家寺村成立了党员先锋队,无条件帮助受灾严重的群众渡过难关。

谁家里遇到了难事,村党支部就安排党员去对口帮扶,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平时不善言谈的李志军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乐于助人,村里谁家有了困难,他都主动去帮忙,而且分文不取。

李志军的付出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一致推选李志军为全镇优秀共产党员。

在李志军的心里一直记着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

一句话,一辈子!

李志军早已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落实在了行动上。

一个共产党人,不管走多远,只要心系群众,就有了方向和力量。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把为民情怀写在群众心中,需要我们用扎实的行动来诠释,以一生的奋斗去抵达。

让精神光芒穿越时空

傍晚的贾家寺村,凉风习习。

村民们都陆续来到村文化广场上,纳凉、聊天、跳舞,一片欢声笑语。

在贾家寺村,户与户之间,人与人之间,很少发生矛盾,彼此的感情都很融洽。

“主要是因为现在全村人的生活都变好了,大家不会为了一点小利益去争去抢了。”村支书贾成刚说。

事实上,在灾后重建刚开始的时候,情况并不是这样。贾家寺村因为重建,新搬迁来的群众大多数都姓贾,原来的村民大多数都姓李。

起初,贾家与李家形成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竞争。为了尽快结束这种局面,村党支部决定定期举办村民学习交流会,增加群众彼此之间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在学习交流会上,老支书贾云峰会经常讲党的惠农政策,讲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关怀,渐渐地大家的思想转变到了增收致富上。

如今,贾家与李家之间相隔的一条小河上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贾家寺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努力奔小康。

采访结束时,孩子们也正好放学。

村里的小学是周围最好的学校,学校的教育理念非常先进,经常会开展一些主题活动。

不久前,学校开展了“听习爷爷讲故事,做新时代好少年”的专题活动,老师给孩子们读了《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所有故事,然后让孩子们写下他们的感受。

一个名叫贾成龙的孩子这样写道:“习近平爷爷小时候很爱读英雄故事,我也读。他读了《岳飞传》,立志精忠报国。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精神的力量,如同穿越时空的光芒,又仿佛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

在贾家寺村群众的心中,习近平总书记离他们非常近,不仅是因为多年前他到过这里,更主要的是因为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个珍视人民群众的国家也必将兴旺发达。(记者 叶海 白德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