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入长三角 跑出加速度

高铁黄山北站

安徽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入长三角 跑出加速度

上海城投高铁cbd

安徽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入长三角 跑出加速度

小罐茶生产车间

安徽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入长三角 跑出加速度

中国银联(黄山园区)

安徽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入长三角 跑出加速度

菲英汽车零部件二期

安徽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入长三角 跑出加速度

徽艺小镇大师工坊

安徽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黄山市南部城镇群中心位置,2006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筹建,2018年2月获批省级开发区,今年1月成功更名为省级高新区,辖区面积69.9平方公里。2016—2018年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中分别位列第28名、第23名、第15名。

近年来,特别是2019年以来,安徽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聚焦“科技”和“制度”创新两个突破口,围绕“产业”和“城市”两个着力点的部署,充分发挥高新区“领头雁”作用,强力攻坚重大项目,加快打造黄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补齐短板 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采取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攻坚500强、央企和知名民企。预计全年招商到位资金24.43亿元,同比增长31.8%。新签项目4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1个,实现总投资50亿元以上的中国银联(黄山园区)、总投资10亿元的青云科技城等项目落地。20个省级重点项目、27个市级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2.1亿元、30.2亿元,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小罐茶运营总部主体建筑完工,菲英离合器总成、中鼎信息厂房建成投产。按照“腾笼换鸟”暨二次招商管理办法,采取并购重组、嫁接合作、拍卖转让等方式,先后完成诚益机床、海力德等23户企业“腾笼换鸟”,盘活低效闲置用地1192亩。目前,正在对未达到招商协议约定的低效企业进行清理,实行二次招商。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9.7亿元,同比增长15.4%。富田精工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成为唯一获得“双奖”企业。创新大厦主体封顶,总建筑面积8.6万m2的未来科技城基本建成,已入驻国药易口茶、豪韵医疗器械等一批科技型企业。2万m2中科创新广场孵化基地主体完工,计划引入一批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

拉长长板 打造文旅融合示范高地

依托徽艺小镇项目,结合徽州印象博物馆等项目,倾力打造除黄山风景区、宏村西递古村落之外的黄山旅游“第三驾马车”。徽艺小镇按4A级景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目前已成功获批省级特色小镇,正积极打造国家级特色小镇和非遗永久论坛会址。小镇总规划面积2.87平方公里,总投资50.55亿元,按照“一核三园”进行规划布局,采用“前店后坊”的模式。其中非遗核心区占地674亩,一期项目300亩,包括大师工坊、交易中心、小镇客厅、非遗商业街区和停车场等设施。目前,北门停车场已建成,小镇客厅、交易中心加快推进,35个大师工坊已全部完成招商,涵盖歙砚、篆刻、撕纸、罗盘、漆器、徽墨等20种非遗业态,21个已开工建设。同时,引进国内知名的非遗、文旅项目运营商管理运营徽艺小镇,着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引入“一百位大师、一千个文创项目、一万名创客”,并结合年轻人的个性需求,融入AR、VR等现代技术,拓展拍卖、研学等业态,强化非遗传承的引领度、提升产品跨界的创新度、增强夜间经济的活跃度、锻造服务管理的忠诚度、保持品牌打造的持续度,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铸造模板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新城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利用绝佳的生态优势,坚持走独具魅力的新城发展之路和独具风采的园区创新之路,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把园区建成长三角康养福地和第二居住地。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提升高新区的能级层级,建设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双主城”中心城区。扩建新城实验学校、梅林实验学校,加快昱城学校、新城幼儿园等建设。依托上海城投高铁CBD,引进配套商业、商务办公、大型文化娱乐设施,打造活力高铁商圈;用好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广场拉动、带动效应,打造魅力东湖商圈,满足多样化、高层次生活需求。高铁黄山北站站前广场改造完成,交通组织进一步优化,运输能力实现有效提升。着力完善“三纵三横”内部路网,今年续建新建轩辕大道、迎客松大道、岩寺路、西递大道等7条道路,新增路网7.6千米,4条综合管廊全面推进。实施梅林大道、齐云大道改造提升工程,推动“五化”同步,扮靓新城。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实现数字化管理,共享智慧生活。

2020年,黄山高新区将瞄准“1112”总体目标,即,在上海建设1个反向“飞地”园区,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推进10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中国银联、黄山小罐茶运营总部、绿色食品产业园、青云科技城、多弗总部创新基地、中科创新广场、上海城投高铁CBD、月星水云间、爱琴海商业综合体、万创高科港),主要经济指标实现2位数增长,加快建成“产业新城、城市新区”。

突出一个“争创”。即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按照“以升促建”的原则,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培育创新动能,在目前通过省级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加强跟踪对接,力争尽快获批国家级高新区。

推进两个融合。推进产业新城、城市新区有机融合。产业新城在“高”字上下功夫,引进中国银联、青云科技城、拉卡拉等“高颜值”“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优质项目;城市新区在“品”字上下功夫,注重“品牌”“品位”,持续推进上海城投、红星美凯龙、环球港、爱琴海等知名品牌项目,并抓好昱城中学、新城幼儿园、室内儿童乐园、新区妇产医院等城市配套项目。

打造三个高地。一是打造开放高地,坚持“上海战略”,围绕反向“飞地”打造数字经济小镇新窗口,积极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二是打造金融高地,积极引进国有、地方和商业银行,用好磐界、毅达新安江专精特新产业引导基金,以金融活力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三是打造人才高地,制定引进“千人计划”人才方案,着力引进博士、硕士和985、211毕业生,发挥中国银联、中开院、小罐茶、富田精工等优势企业引领作用,培育行业领军人才和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15产业创新团队等,推进新城换人、发展换挡。

激活四个能量。一是优存量,按照“五未”土地处置要求,全面摸底排查,针对投资建设、产值税收等未达标的低效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清理,提高亩均效益。二是扩增量,着力破解林地、土地、能耗等瓶颈,引进大唐电信、重庆百亚等国企、央企、上市公司等大企业,推动招大引强。三是提容量,加大技改力度,加快屯阀等企业机器换人,增强创新创业动能。四是增流量,结合“互联网+”,加快智慧园区建设,依托徽艺小镇、青云科技城平台,联合洋葱电商等,培育新兴产业。

责任编辑:崔吉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