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洪灏:史诗级社融增长, 为何没有带来A股“史诗级狂欢”?

  杜卿卿

  [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9万亿,同比多增5777亿,为近8个月增幅最大的一次。]

  一季度社融数据出炉,观察者纷纷为其贴上“天量”、“超预期”的形容词。5.81万亿新增贷款、8.18万亿新增社融,显示出监管部门对于重振经济的决心。

  交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策略师洪灝更是用了“史诗级”一词来描述货币和信贷的大幅增长,他认为经济周期确认了一个重要的拐点,大规模的流动性供应迟早会转化为基本面的进一步好转。

  货币投放增加,往往会伴随资产价格特别是股市的上行,但对于货币数据的“天量”似乎还没有做出预期中匹配的反应。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周一上午A股上涨超过2%,但下午又跌回去了。昨天下午央行例会上重申了‘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的态度,大家就解读认为天量社融之后央行会收紧政策。”洪灝对第一财经记者称,这种担心是过度的,不应用半天市场表现来评价长期趋势。因为利好经济的政策不会刚刚放松就踩急刹车,而信贷扩张和减税的滞后效应还没有被市场充分看到。

  政策效果滞后体现

  央行公布的金融和社融数据显示,3月份信贷投放继续加大,居民短期贷款需求提升,企业贷款结构也有进一步好转。

  其中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9万亿,同比多增5777亿,为近8个月增幅最大的一次。这一方面反映出监管层对于信用扩张的引导,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信贷需求的释放。

  “这两天,A股市场没有出现预期当中的快速上涨。如果说,货币供应大幅增加,而进入股市的资金没有同步大幅增加的话,恰恰说明资金可能进入到实体经济,股票市场的延续性反而更能得到保证。”洪灏称。

  对于当前经济触底的讨论,洪灏认为,当前已经处于经济底部的区间,可以看到一系列积极变化,包括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信贷供应增加、消费者信心回暖,以及货币供应转化为信贷渠道的流动,这都是经济复苏早期会发生的事情。

  “一季末上市公司财报当中,会有部分公司有所改观。但整体改善还需要时间。”他分析,一方面,货币政策需要大概一到两个季度才会反映出来,5万多亿新增贷款、8万多亿新增社融,预计在6月末的数据上会有更加明确的反映。

  另一方面,减税政策也有滞后效应,再加上上市公司财报披露必须要等季度结束、然后经过审计,有一定时间差,所以预计上市公司盈利回升将在7月或8月得到体现。

  “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虽然二季度滞后才能看到公司盈利改善的数据,但在实体经济当中,大家会有提前的感受。包括消费回升、CPI回升、税收上缴增加等等。最后才会看到改善的盈利数据。”洪灏表示,这依然需要一些时间。

  贷款结构在改善

  “过去银行贷款主要是倾向于国企、央企,但一季度数据可以看到,短期贷款、票据业务在上升,这其实是民营企业等拿到银行资金的一个重要证据。贷款结构明显是在改善的。”洪灏称。

  一季度新增贷款5.81万亿中,增量主要来自企业贷款,短期新增1.05万亿、长期新增2.57万亿。票据累计新增7833亿,同比多增超过8000亿,成为一季度贷款增量的重要贡献部分。

  4月15日,央行召开第一季度例会时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

  这一表述让部分市场人士开始担心,在一季度天量社融和信贷之后,政策面是否将有所收紧?

  “很难想象有谁会愿意把刚刚复苏的经济扼杀在萌芽状态。”洪灏对记者称,这种担心是过度的。

  洪灏认为,之前的上涨更多是对2018年过度反映经济担忧的修复,在一个基本面改善的情况下,离场或许不是明智选择。

  在此次信用扩张当中,地方债规模迅速扩大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有观点认为,这是将风险推后,但未来的风险没有减少反而可能提高。

  对此洪灏认为,基于对两千多个地方债个券的统计,2020年下半年之前地方政府都依然资金充裕,到2020年下半年才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但到时,预计中央政府还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将地方政府的债务转化为中央政府债务,风险大规模爆发的概率极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