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涎(流口水)多见于1岁左右的婴儿,常发生于断奶前后,是一种以流口水较多为特征的病症。一般6个月至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

一般来讲,1岁以内的婴幼儿因口腔容积小,唾液分泌量大,加之出牙对牙龈的刺激,大多都会流口水。随着生长发育,大约在1岁左右流口水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到了2岁以后宝贝还在流口水,就可能是异常现象。

按摩以下穴位,可有效缓解宝宝“流口水”的正常现象,宝妈赶紧学起来吧~

按摩秘籍:补脾经200次,补胃经300次,捏脊:从下向上捏9遍,从上向下捏6遍。

脾经

【位置】 拇指掌面第2节。

【推法】 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为补胃经。

【次数】 300次。

【作用】 补胃经能健脾和胃,助消化。

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是小儿身体上最长的线状穴。

【推法】

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

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次数】从下向上捏9遍,从上向下捏6遍。

【作用机理】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宝宝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它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