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AI产业化缺人缺数据 专家建议BAT开放数据平台

未来网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 梁希理)过于追求严谨、强调论证,这样的科研精神在人工智能却未必行得通?

“我见过一些本科数学专业、研究生转入人工智能研究的学生,因为没能从强调严谨的数学思维,转换到强调应用实践的工程技术思维上,所以其工程研究很难做好。”日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成林在接受未来网记者专访时,谈到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成林在接受未来网记者专访。未来网记者杨佩颖/摄

高校人工智能热:建学院 网人才 转思维

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但火热势头下,却是顶尖人才严重稀缺的冷峻现实。而作为新技术策源地的高校,无疑在为人工智能长远发展输送人才中承担重任。

2017年的《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对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作出了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而到了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院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鼓励建立人工智能学院的内容,更是按下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快捷键”。随后,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成为热潮。仅今年5月,就有四所高校相继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成林,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人工智能技术学院的副院长。这一学院在2017年5月就已获批成立。刘成林向记者介绍,“我们学院由中科院自动化所、计算所等几个研究所联合承建,主要承担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本科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正在准备当中。”刘成林介绍,师资配备上,由于国科大成立较晚,专职教师少,人工智能学院的教师主要来自中科院自动化所和一些其他研究所、高校。

“人工智能学院的教师也是研究所的研究员。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方向;另一方面,学生还能利用研究所的科研平台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研究能力。”

由于人工智能涉及计算机、数学、生物等多个学科,往往需要多种知识交叉融合。从人才系统化培养的角度,刘成林认为,还是应该从本科生阶段开始培养。

“研究生生源来自不同专业背景。从好的方面看,人工智能学科是交叉学科,需要不同专业人才;但也存在基础差异的问题。我见过一些本科数学专业、研究生转入人工智能研究的学生,因为没能从强调严谨的数学思维,转换到强调应用实践的工程技术思维上,所以其工程研究很难做好。”

?他以技术已相对成熟的虹膜识别技术为例,“再成熟也做不到100%正确,总有不可靠、不严谨的地方。不能说严格论证之后才去实践应用。如果追求这样的完美,人工智能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做出来。”

“一心多用”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

一直以来,高校科研存在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积极等问题。而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偏向应用的领域,自然对成果转化有更高期待。

刘成林表示,“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首要任务是教学,其次是科研,第三才是成果转化。而以论文导向为主的评价机制,也让多数老师对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缺少积极性,更关心的是教学、科研和评职称。”

他认为,要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科研成果产业化,需要更加宽松的政策。“比如更加放松对产业化知识产权的管制和股权的单位所有比重,评职称时提高实用技术创新成果的比重等。”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尽管这几年来我国不断推出《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和细则,但在落地上存在较多问题,原因在于相关的细则和规定并未明确,导致各单位院所的落实细则不同。

“与科研院所相比,高校做产业化相对较少,也更难一些。兼顾教学和科研,难以一心二用。”而在刘成林所在的中科院自动化所,近几年成立了三十几家公司,研究所里鼓励研究员离岗创业,也是出于科研成果加速产业化的考量。

不差技术却差人 制造业怎么“智”造业

在刚刚结束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有专家表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化正在加速,智能化场景也更加普及。但也有声音认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也面临核心基础技术薄弱、与实体经济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

在刘成林看来,人工智能与产业结合不足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技术上仍有局限,需要进一步提高,比如无人驾驶还有很多技术提升空间,短期内还难以实现大规模商用;第二,社会上制造业的技术升级重视不够,在跟产业的结合上没有下足力气,有些技术是可以用的,但是却没有在产业中应用落地。”

刘成林还看到,近几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聚集到了大批的高级人才。相比之下,同样急需人工智能人才的制造业,却人才缺失,因为薪水等待遇上与互联网行业无法相比,难以吸引人才。

“制造业需要的人工智能技术未必是非常高端的,可能只是需要一些现有的成熟技术。但是因为缺人,就没法将技术转化到工业生产中。自身缺乏研发能力,也无力引进高端人才,这是目前难解的问题。”刘成林对此感到惋惜。

为了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去年11月,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四家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阿里云、百度、腾讯和科大讯飞分别入选。

人工智能应用离不开大量的数据。在我国,这样有体量的数据主要掌握在一些大型的互联网企业手里。刘成林说,“开放平台能够带来丰富的数据,比如阿里的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系统,就掌握有大量的视频监控、交通流等数据。无论是开放给业界还是给科研人员,都是非常有益的。”

拍照搜题“近在眼前” AI个性化辅导“远在天边”

在人工智能向各个领域的渗透中,教育领域迎来的变革并不亚于其他行业。尽管许多教育企业纷纷上马“AI+教育”产品和服务,但AI的落地效果还有待考验。

刘成林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较为成熟的应用是“拍照搜题”。“这个技术门槛不算高,通过拍照识别题目,在题库中搜索答案,这对识别精度要求不算很高。”

在他看来,用AI在自然交互中进行个性化指导,才是智能教育的最高境界。但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一方面,需要基于大量的数据建立完整的知识库;另一方面,机器人要识别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作出不同解答,包括指出不同的错误,十分不易。然而这才是‘个性化’的意义所在。”

在这个遥远的目标实现之前,刘成林认为,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则可以逐步实现。比如利用AI分析课堂上教师的表情、语言及语气、学生状态等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在对教师讲课内容识别不是十分准确的情况下,通过效果评估优化教学方式是可以实现的。”

刘成林认同“教育讲求润物细无声”的说法。但他认为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真正达到这个目标,从仅仅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到覆盖关注综合能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提供个性化辅导等方面,还需要对AI+教育作深入的思考和技术研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