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天翼合创开发出了摔不坏的多旋翼无人机并获得多项专利,其在施药技术,以及整合智能农业装备、农资、农技、农服、农产品、农村生活、农村金融等业务,形成了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模式。

天翼合创无人机正在作业

区别于航用和军用的高空飞行,应用于植保的“无人机”作业时一般是低空低速飞行,农民操作造成人为失误也很多,容易撞到障碍物(地、农作物、树、草、电线杆等),需要经常维修,费钱还耽误农时,“不抗用”也成为植保无人机被农民诟病最多的点。要知道,一块田地的防病防虫植保窗口期一般就3-5天,但返程维修可能就需要一个月。

据悉,经过多代技术更迭,天翼合创的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具有拆装容易、携带方便、适合小田块作业等特点,若意外摔机也可在10分钟内快速修复,且花费低廉(典型维修费用1元);此外,操作简单,农民被培训1~2周即可熟练操作。马勇介绍到,这项独家的耐摔专利技术,为自家品牌形成了最关键的护城河。

投资逻辑方面,领势投资创始合伙人周文表示,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18亿亩基本农田,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农业植保作业。农业植保无人机具有喷洒效率高,安全性好(避免农药中毒),防治效果优等特点,前景广阔。我国植保无人机发展已有十多年,从2014年全国农业无人机695架的保有量,到2017年全国已近万架的数字。

再参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其农业航空对农业的直接贡献率为15%以上,年处理40%以上的耕地面积,全美65%的化学农药采用飞机作业完成喷洒。中国作为全球农药用量第一大国,施药流程和农药利用率却远远低于先进国家水平。未来我国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0~50万架,相比于现在的“万架”,现在市场才刚刚起步,可以说是一片蓝海。

不过,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国内植保无人机技术和产品性能参差不齐,能满足大面积高强度质保喷洒要求的产品并不多。天翼合创将无人机与农机融合设计——将植保无人机的概念由“飞行器”调整为“农机”,将植保无人机定位为“会飞的拖拉机”,对航空器的操作要求由“高精尖”降低至“粗放”,可满足农业生产大规模、高强度、连续性、粗放式作业的要求,允许“菜鸟”尽情地犯错,特别适合行业井喷初期迅速铺开,占领市场。

马勇还补充表示,中国农业机械化正在向农业机械智能化转变,植保无人机作为先天的智能农业装备,将引领整个农业的机械智能化;不过,无人机只是农业智能装备的初始阶段,未来天翼合创还要向其它的智能装备发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