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2018年11月12日,CISD第五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中国专家主题讲座在北京东苑戏楼举行,陈蔚、韩生、李锐丁、邢辛、严文龙、游暐之(嘉宾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字母排序)六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的工作领域,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独到的见解,为在场听众奉上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总编赵妍担任讲座主持。

韩  生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院长、院长,现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话剧协会副会长,教育部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创意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

今天的整体戏剧观

当我们在做戏剧的时候,各个角度都在跨入戏剧的整体领域,只是切入口不同,可以从一个表演者的角度出发,也可以是一个剧作家、设计者、制作人等等,最后都是殊途同归,归结到戏剧的整体当中去。

目前来讲,我们最缺的是什么?当艺术在充分发展、技术在飞速进步的时候,真正的艺术家开始变的稀缺,做艺术的人有很多,但大部分都只是在尽艺术的义务。

真正做创作,从艺术本体、艺术深层的内在规律出发,就变得不是特别容易。听完波达先生的演讲,我得到了几个启示:

第一,好的艺术创作主要不在技巧,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解读波达先生说,歌剧是跨许多行业的艺术,所以真正的特点不在于跨越了多少专业领域,而在于它真正的艺术表达。虽然也受到限制,但是这个限制主要是来自于经济条件和技术等等,最后归根到底是回归自己本身。

什么叫大师?大师就是你自己。其实每一个人只要真正的做自己,你就是大师。你可能是一个农民、也可能是一个企业家、工程师,但是当你按自己的意志、爱好来从事自己的职业,你就是艺术家。

第二,基于经典。看完波达的作品,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点,他的作品都是基于经典作品再创作,而经典作品的形成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过时间、历史文化的检验,在这个基础之上就有穿越时代、跨越时代的力量和内在的动力,使一代一代的艺术家与之发生联系,所以它才成为经典。

第三,戏曲的再认识。产生迭代性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对戏曲要做一下反思,很大程度上来讲,戏曲真正的艺术含量、文化价值,还有巨大的潜力没有发挥。

过去我们在认知方面,一直把对戏曲的认知,主要放在了形态、技巧等方面,于是它的思想、内涵、哲理、人性的方面就变成了弱项。

艺术的形态正在变化中

我们这个时代在转型、变化,艺术形态也在转型、变化,实际有很多新的艺术产物已经出现了,可能我们没有把它当成这个时代的代表。

对于艺术家和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对创作和生活的新关注是艺术新的回归。因为艺术源于生活,新的生活方式也必然带来新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大数据、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的革命性会达到改变物种的级别,这个时候说艺术又回到了它的本质,即“人人都是艺术家”,博伊斯的语录在今天不断被印证。

总体戏剧——整体艺术理念溯源

整体艺术这个理论1850年正式被瓦格纳提出。那个时候他专注的是以音乐统领一切,忽视了戏剧的真正目的,这让我联想到了中国戏曲,可能很多人以为中国戏曲仅是以唱腔、技巧等抓人心,但作为它的本质,它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功能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认为未来的戏剧应该是融合一切的综合艺术。

《戏剧概论》总结戏剧是第七艺术,即前面都是个体的、单向的,文学、舞蹈、绘画、音乐、雕塑、建筑,到了戏剧出现的时候开始出现了综合。戏剧之后出现的电影、电视、新媒体,这是第八、第九艺术,这个时候它的共同点都是一种综合形态,不再是过去的单一形态。

总体戏剧——整体艺术

海德格尔说:“关于艺术的历史地位,这种致力‘总体艺术作品’的努力始终是本质性的。各种艺术不应当相互分离地实现,而是要在一个作品中联合在一起呈现,超出这种数量上的统一。”

剧作家亨利·科恩表示:“整体剧场是人类的圣坛,在这里人们将各种艺术因素集合起来,完成聚会、婚礼等神圣的仪式。”

莱因哈特提倡:“把所有的艺术纳入服务于戏剧的轨道中,使得戏剧再一次成为所有艺术的共同财富。”

阿尔托从印尼巴厘岛的仪式剧得到启发,认为从东方戏剧中找到了“空间的诗意”(a poetry in space)融合了舞台上音乐、舞蹈、造型、哑剧、仿真、动作、声调、建筑、灯光及布景等众多的表达手段,将这些表达方式融合起来,便恢复了戏剧的形而上与宗教色彩。他总结道:“事实上,我们想使之复苏的是一种总体戏剧,在这种观念中,戏剧将把从来属于它的东西从电影、杂耍歌舞、杂技甚至生活中夺回来。"

彼得·谢弗的代表作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马》等等。提出整体戏剧的时候就更深刻了,不仅是在形态上,而且从内容上和文学上。

文旅创作产品要素

艺术创新带动是演出艺术的整体转型创新,从文化、产业、科技三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趋势。

越是这样综合性的支撑,艺术本体就变得越重要、越实质。这些外在的各种因素的力量完全足以把戏剧、艺术本体淹没掉,力量非常的强大。

从接受角度谈

各个领域的人都意识到艺术的重要性,都在做着艺术,包括商业界、产业界等等,这个时候艺术家的领地就变得特别的宝贵了。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这一进程,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而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

从生成角度谈

其实我们也不保守,我们紧紧跟着时代的潮流,但是这个时候我们恰恰由于变形速度太快,我们最需要关切、容易被忽略的,恰恰是技术奇迹背后,艺术对于人的根本意义。

科学界有一个叫科学伦理,如果人不按人的意志来控制科技发展而任其发展的话,它一定会走向人的反面。包括人工智能,超过人的能力这方面都已经做到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再追求技术,回到了生活本身,也是艺术的根本和源泉,这个是不是很难?这让我想到了莫言在诺贝尔奖获奖现场时说的一句话:“我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其实艺术家都是这样,都在讲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案例展示

▲话剧《苏东坡》海报

张企予说“在创造力方面,今学乔布斯,古学苏东坡”,这句话,点亮了我们话剧《苏东坡》主创团队的创作思路,接通了苏东坡的当代性。

舞台很简单就是一个转台,实际上我们后面用了几个投影,因为追求简洁也是苏东坡的一个境界,后面空间的转换我们就用了新媒体转换。

▲京剧《兰陵王》剧照

我给京剧《兰陵王》的舞美设计赋予了这样一层意思,这个面具就像一个永恒的存在,笼罩着人物,很想看到他真实的面目,但就是若即若离。

这是我去年做的一个日常生活戏剧手机微摄影展,展陈方式是在一个社会剧场的展厅中,用平面互文性拼贴,去讨论生活的真实与戏剧的真实等问题。

参展者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群,他们不只是戏剧学院的,而是尽可能开放到任何的职业人群,带着他们的手机摄影作品来到美术馆。这以前不被认为是艺术,而如今确实在一个知名的美术馆中,以展览和研讨等艺术活动的形式呈现着。

呈现生活即呈现戏剧,这是展览要告诉观众的,而倒过来讲,回避生活就是对戏剧的视而不见。在戏剧的真实与虚构之间,真实的生活已经解决了这个难道,放眼皆戏剧,闭目成虚假,这也使得展览具有双重的含义。

近期,学会微信公众平台将陆续推出更多中国专家主题讲座,敬请关注~

往期回顾:

陈蔚:音乐的视觉形象——歌剧《楚庄王》、《檀香刑》的舞台呈现

严文龙:从零开始,设计一个感动人心的演出

游暐之:歌剧需要怎样的舞台呈现

李锐丁:舞台艺术=真实的虚拟

文字整理:刘钰莹

摄影:刘钰莹

供图:韩生

责编:刘钰莹

媒体合作平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