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在黑龙江的农场度过了六个半年头。当他被问到:在农场印象最深刻、最熟悉的生活场景是哪一幕?他摇摇头:“那不是一幕,是太多幕……”

被推选为班长

1968年,19岁的梁晓声踏上满载1000多号人的知青专列,从哈尔滨出发,坐火车到北安。近百辆卡车接站,将这些来自城市的青年四散到北大荒各个地方。

与许多盲目或被迫上山下乡的知青不同,梁晓声插队到北大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带有很明确的功利目的:“家里生活困难,而建设兵团是发工资的,所以‘青春无悔’这句话,别人说,我也说,但我说和别人说的含义不尽相同。”

梁晓声坐着卡车走了12个小时的黄土路,抵达黑河市锦河农场。他所在的是黑龙江生产建设第一兵团。建设兵团里的部分知青被称为“农工”,有严格的编制,梁晓声被大家推选为班长,后来又当了排长,在知青中威望较高。“我身材不算高大,主要是下乡前读过一些书,为人处世比较容易得到老战士们的认可。”梁晓声说。

梁晓声回忆当年在兵团的岁月说,当年下乡的时候只有20岁左右,对于艰苦没有多大的畏惧,时间长了感到对心灵威胁的是寂寞,那时侯文化生活很少,当时连书都没有。一般的生活就是收工以后洗把脸,然后到小河边去散步,然后就是睡觉。在北大荒的时候,所有的农活都要参加,秋收、抬木头,还要自己盖房子。那时年轻人觉得干劲很足,麦收的时候,就主动加夜班,连轴转,也不觉得累。对于联合收割机、对于一望无际的麦海、对于脱坯都有新奇感,所以也不觉得累。

有一件事情令梁晓声印象深刻:“你能想象一个国家完全没有书吗?”在年代背景下,知青们对书的抢救和爱护显得有趣而惊险。有的女知青劳动完了之后,臂上挎一个小筐,筐底藏着借来的书,上面放上土豆、萝卜、葱,再盖一个毛巾。但即使这样,还是会被发现,图书馆还是会被捣毁,青年们还是会被追查。

梁晓声那时候爱好写作,即使艰苦,也能就着油灯看书写作,真是使不尽的精力。当时很年轻,觉得应该用自己的生命之火拥抱生活,用自己的心血浇灌手中的笔,一心为同时代的开拓者讴歌。在连队的时候,写了不少的诗歌散文先后在报纸上发表,后来就被调到了团宣传股担任报道员了。

一次复旦大学招生,整个东北地区只有两个的名额,招生的陈老师在招待所里,偶读到梁晓声在《兵团战士报》上的一篇小散文,随后便想法把他几年来发表的小散文小诗小小说统统找来,认真读了。然后亲自与团招生办交涉,将他的名字同复旦大学联在了一起。

三十六年后重回故地

上大学改变了梁晓声的命运,从身份上脱离了知青这个群体,但知青和知青的生活,给梁晓声的烙印实在是太深太深了,当他再一次拿起笔时,他的文学对象是知青,他的思考是知青,他要反映的生活是知青。

梁晓声的的作品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

2010年9月16日上午,电视剧《知青》在黑河开机,担任编剧的梁晓声专程从北京飞抵黑河。时隔36年,他重回故地,只有江水依旧。

9月16日,梁晓声站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国际饭店的大窗户前眺望,窗外是黑龙江。清浅的河水对岸,就是俄罗斯边境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梁晓声指着滨江的柏油马路说:“原先我走过这条路,那时江边没有栏杆,几级台阶下去,就能走到江沿。”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