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一甲子,自1958年创刊至2018年,《江海学刊》走过了六十年的不平凡历程。11月18日,新时代中国特色原创学术话语论坛暨《江海学刊》创刊六十周年座谈会在南京举行,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庆贺《江海学刊》创刊六十周年,分享办刊经验、谋划发展愿景,并就新时代中国特色原创学术话语这一主题展开专题研讨。

  

  新时代中国特色原创学术话语论坛暨《江海学刊》创刊六十周年座谈会现场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赵金松,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江苏省期刊协会会长沈建国,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明生,《江海学刊》杂志社总编辑韩璞庚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先后发表致辞、讲话。《江海学刊》杂志社总编辑韩璞庚主持开幕式。

  图为会议现场

  夏锦文指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之一,六十年来《江海学刊》始终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努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发表了大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学术理论文章,策划组织过许多重大学术理论问题的讨论,推出了一系列见解深刻、思想独到的学术精品,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神州学人,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为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反响。截至2018年3月,《江海学刊》累计出版314期,刊发论文近万篇,累计约一亿五千万字,被引61048次。他强调,创刊六十周年是一个新的起点,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播社科理论,汇集思想智慧,推动学术发展,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与力量。

  赵金松指出,六十年来,《江海学刊》已经成为江苏省宣传思想和社科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重要窗口、重要平台和靓丽名片。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断发展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推进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思想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带来了新机遇新课题,也赋予社科理论期刊以新的使命责任。加强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强报刊理论宣传阵地。江苏要加快建设社科强省、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也迫切需要社科理论期刊积极响应,充分发挥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学术成果、汇聚思想智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江苏省社科理论期刊的标杆,《江海学刊》要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担当作为,在新起点上持续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大力支持推动原创、积极培育青年人才,打造高品位、高质量的社科名刊,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六十年风雨兼程,一甲子上下求索,《江海学刊》紧紧追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关注学术前沿,倡导优良学风,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品牌战略,终于成就梦想与辉煌。”韩璞庚谈到,《江海学刊》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几代编辑人默默耕耘、执著坚守自己的办刊宗旨与学术理想,走出了一条具有独特个性的办刊之路,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形成了《江海学刊》独具的办刊风格和办刊特色。明确政治定位与学术定位,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标新立异,倡导原创;捕捉问题,注重策划;刊载精品,成就品牌;提携后学,培养新人;编研同备,专家办刊。他强调说,针对目前国内学术思想领域原创因素缺失的状况,《江海学刊》得风气之先,开辟“原创学术空间”专栏,倡导原创,鼓励标新,推动中国原创学术思想的生长发育,促进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形成。

  沈建国介绍说,江苏是期刊大省,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有446种,居全国第二。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秉承社会责任,致力于学术创新,运用多种举措培育和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他认为,在提升学术原创能力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承担着重任、应当发挥重要作用。期刊工作者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担当精神,对某一学科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足够了解,具有把推动社会发展和引领学术创新的结合点转化为学术问题并呼唤学界解答的敏锐性,以及与专家学者对话、判断稿件水平和提升用稿质量的编辑能力。

  刘德海围绕“话语体系”谈了他的观点。他表示,期刊建设要关注当前中国几个变化: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从“特殊性”走向“普遍性”。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强调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二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今后不仅要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关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三是当前面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和跨越,相关研究要注重话语的转化。四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国要从过去追求快、多、大,到今后追求高、全、强。五是党的建设从正本清源到守正创新。六是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王利民指出,《江海学刊》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创刊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创刊不久就发表了不少广受学界关注的重要作品,奠定了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六十年来,编辑部同志励精图治、筚路蓝缕,成果丰硕,打造了新时代中国人文社科及出版事业的重镇。改革开放以来,《江海学刊》与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尤其是培养了一大批中生代的学术大家,为发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江海学刊》高举学术原创大旗,发表大量前沿、原创、富有思想启迪意义,又学理论证扎实、学科引领鲜明的大量经典作品,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基础性贡献。他对《江海学刊》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并衷心祝愿《江海学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社科院党委的领导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高扬原创的大旗,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新的贡献,再现新的辉煌。

  “《江海学刊》是一本有历史、有意思、有灵魂的著名学术期刊,是学者们打开学术视野的一扇智慧之门,是学者们了解学术前沿的一扇机会之窗,是学者们建构学术共同体的一座心灵之桥。”王明生谈到,《江海学刊》是南京大学人文社科学者的精神家园和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过去20年南京大学学者在《江海学刊》的发文量达到544篇,位居机构发文量第一位,一大批南大学者在《江海学刊》的帮助下成为学界翘楚。《江海学刊》见证了很多南京大学学者从青年才俊到学术大咖的学术成长之路,见证了江苏学人的文化底蕴与学术风骨,见证了江苏学界在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版图上崛起的足迹。《江海学刊》是有生命力的精神载体,它是江苏学界独特的学术地标,体现着学界同仁的价值追求,希望刊物继续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在系统性、专业性上下功夫,既坚持传统,又推陈出新,既面向未来,又兼顾历史,既立足国内,又放眼世界,既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比前60年办得更好!

  会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江海学刊》创刊六十周年文集(六卷本)首发

  会上,《江海学刊》创刊六十周年文集(六卷本)首发式举行,赵金松、夏锦文、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孙亦平、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叶南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魏长宝作为嘉宾,与参会者共同见证文集首发。据介绍,《江海学刊》创刊六十周年文集分为大师卷、原创学术卷、哲学卷、文史卷、社会科学卷、辑目总览六卷,全面回顾了刊物六十年所走过的非凡历程,对濒临佚失的历史文献进行了发掘与整理。

  在会议主旨发言阶段,苏州大学教授任平、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曙光、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崔平、《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就学术期刊与学术原创的主题发表演讲。在分会场讨论阶段,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原创学术:建构逻辑与未来愿景”“学术期刊与学术原创”两个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交流。

  

  1、教育部新规: 高校教师师德“底线”在哪,这回都清楚了!

  2、《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

  3、2018年10月后期资助项目结项名单

  4、关于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组拟新增专家名单的公示

  5、《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0期目录

  原标题:新时代中国特色原创学术话语论坛暨《江海学刊》创刊六十周年座谈会召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张卓晶 排版编辑:张卓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