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11月17日,首届全国文学文化学高端论坛在济南召开。此次论坛由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主办,山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文化论衡》编辑部协办。围绕“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涵”、“文学文化概念的合法性”、“文学文化学建立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合理性及其基本结构”、“文学文化的当代发展”等议题,来自省内外的40余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进行了热烈的学术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论坛由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涂可国主持。会上,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石玲教授、山西师范大学王苏生教授、海军航空大学副师职副教授黄小晏、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樊庆彦副教授、黑龙江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金钢副研究员及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张伟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交流与研究中心张明副研究员作主题发言,其他专家学者也围绕主题作了精彩发言。

  参会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研究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诸如文学心理学、文学地理学、文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等新兴学科。与此同时,由于文学本身就是文学创造者所创造的人文存在,它天然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要素。文学在与文化互动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日益成为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构成,文学的文化研究范式越来越得到青睐,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的关联愈来愈受到倾注,文学的自律研究出现了“文化的转向”,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逐渐趋向一体化。因此,文学文化学的创建是十分合理且必要的,有利于实现文学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拓展文学学科的学术空间,从而推进新时代中国文学研究事业的创新性发展。

  专家们进而探讨了文学文化学的内涵特质、基本构成、价值功能等理论问题。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张明副研究员认为,文学文化具有双重性的内涵特质,即普遍的社会性内涵与独特的审美性内涵,这也决定了其在价值功能上具有多重性,如“文以载道”的社会教化功能、审美愉悦功能、人格塑造功能等。专家们进一步指出,文学要应对当下市场、大众的挑战,必须具有文化学的传播和阐释方式、文化学的现实诉求和精神狂欢以及文化学的独特功能与价值多元。比如“易中天现象”的出现,其核心就是文学文化学的问题,也就是在当下文学经典边缘化中如何重新走向中心的问题。通过文化学对文学作出当代阐释,能够帮助文学应对后现代文化中出现的种种挑战,实现文学的创新发展。

  专家们还围绕地域文学与地域文化、文化视角下的小说与诗歌研究等展开研讨,如从《水浒传》到《金瓶梅》的衍演分析齐鲁文学的多向度演变、通过对京津竹枝词文本保存与历史分期的梳理探析其地理文化语境、以中国新文学作家为范本考察地域文化中所蕴涵的侠文化精神,等等。通过专家学者们的深入探讨和集思广益,此次论坛推出了许多有深度、有观点的建议,为文学文化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构建提供了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1、教育部新规: 高校教师师德“底线”在哪,这回都清楚了!

  2、《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

  3、2018年10月后期资助项目结项名单

  4、关于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组拟新增专家名单的公示

  5、《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0期目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张卓晶 排版编辑:张卓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