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信息》近日刊发文章《乡村振兴与产教融合的新方向》表示,产教融合实际上是提升大学科研能力、培养人才能力的一个策略,也是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很好的手段。产学结合,会产生有价值的东西。企业家和教育家联手产教融合,我们的大业就有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推动产教融合是未来农业的需求

这都意味着未来的农业发展会出现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就需要农业高校培养适当的人才,农业高校提供满足发展新要求的技术服务。这也预示着乡村振兴为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养一批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乡村也出现了农业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新的业态,因此创新和融合实际上是当前农业发展新的形式。

十九大报告强调,将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方向,大数据、人工智能、实体经济和农业深度融合,产生智慧农业等其他新的农业业态;在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产业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养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在技术和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农业产业领域已经出现了许多融合发展的例子,把各种业态、各种产业资源整合,形成许多新的产业形态,因此融合既是创新的结果,也是创新的基础。

培养农业技术专家:地方院校大有作为

中国农业活力在地方、在基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创新融合的新时代会到来。要迎接这个新时代,需要特殊人才。拥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样

情怀的农业技术专家,可能只有通过在农业一线,同农民打交道才能培育起来,地方院校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政策要求方面,不管是一流大学,还是地方院校,都必须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服务。

2016 年,《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里也强调产教融合改革培养模式。

2017 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里也提了很多。在大学和产业界之间的融合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知识,比如大学有许多理论专家掌握先进技术手段或是一些迁延性的知识,但是对现实性问题关注不够。因此,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是围绕发表论文和申请项目来做的,而产业界有许多现实的需求,由于过去是两张皮,可能找不到感觉和方向,或者是找不到与大学融合的路径。这样的话,大学和产业界相互隔离,两败俱伤。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产教融合是桥梁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通过产教融合的桥梁,使大学的研究者能回应产业前沿的技术需求。另外,高校也能尽快的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为产业界提供知识贡献和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过去三四十年,整个产业结构跟着西方的指挥棒发展。现在,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实力和资源,特别是经济实力以后,我们得去布局。我们做研究是为了社会发展,或者是为国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条件,而不仅仅是为了发表论文。如果按照这样思路做,产教融合将大有前途。

案例:斯坦福大学的产教融合之路

1920 年,斯坦福大学还是一个小小的乡村俱乐部式的社区学校。

1939 年,为改变现状,斯坦福大学工学院时任院长弗兰德里克·特曼鼓励他的两名学生创业,创办惠普公司。特曼在自己回忆录中写道,斯坦福大学拿不出相应的技术,当我们想着手建立一个专家团队以提升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为地方服务的时候发现可用的人不多,于是特曼希望通过产教融合提升斯坦福大学的能力。他首先发起了高精尖计划,其目的不是和大公司或者一流大学竞争,而是通过整合斯坦福周边在电子产业领域里的资源和优势促进地方的发展,在服务地方的同时让大学成长。后来他创办了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计划。

1995 年,特曼的努力初见成效,他做出三项举措,一是创建斯坦福研究院。这个研究院主要帮助和联合周边的小企业申请国防项目定单,因为单靠学校或周边的小企业,都没有足够的实力。二是创造荣誉合作项目,即研究生教育项目。周边的产业发展起来了,但是大学里面培养的人才和产业对接不上。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把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项目引入产业领域之中,为产业培养人才。三是创建产业园。通过这种体制上的变革,斯坦福大学发展起来了。

现代农业智慧学习工场:

教育家和企业家合作的平台

在今年5月于河南驻马店举办的第五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汉唐教育集团等四方代表共同签署了乡村振兴学院(现代农业智慧学习工场)合作协议,这个启程于驻马店、崛起于中原、服务于全国的第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现代农业产业集成性服务平台破土而出,开启了产教融合新征程,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乡村振兴学院是以产教融合来体现智慧学习工场特点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创新方式,纵向打通从创新源头到田间地头的创新链,解决农业的科学技术问题,横向解决科技成果怎么转化到千家万户,怎么实现广泛应用问题。乡村振兴学院将把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智慧学习工场在驻马店得到转化和应用,全面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科技问题、人才问题和产业化机制问题。

理念

乡村振兴学院通过重塑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解决传统乡村产业发展的散乱、低效、要素分割等问题,最终建立高质量、产业化、绿色、智慧、多业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模式

乡村振兴学院的核心模式是智慧学习工场。智慧学习工场是基于学科专业集成和全要素场景的建构,具备以能力为本位的成长流线,灵巧学习和智慧运行的基础机制,产教融合、开放连接的空间结构,现场和虚拟教育的融合方式,自我演化的创新生态等特点的高等学校的内核平台。乡村振兴学院通过导入外部优势资源,提升区域乡村产业现代化水平,形成区域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实施

通过两个创新驱动核心,实现三重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学院本身具备创新驱动核心,同时它又是区域乡村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核。通过建立创新机制,实现示范辐射效应;通过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新技术的普遍应用;通过导入技术、人才、知识、信息、平台,带动整个区域乡村现代化的发展。

(作者李建军,系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信——教育之弦!我们将竭力为您提供权威、有料、有趣的教育信息服务。

更多精彩请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心官网

网址:https://www.csdp.edu.cn

电话:010-66093417

传真:010-66093444

邮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