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岳阳楼当之无愧被选为湖南省十大文化地标后,红网网友开启穿越潇湘行,岳阳楼也是这次民间爱好者湖南省十大文化地标之行的第一站。

岳阳楼屹立在洞庭湖畔,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分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稳如磐石。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岳阳历史悠久,古称巴丘和巴陵,在历史上是一个重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临洞庭,扼长江,为水陆交通枢纽,其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

北宋庆历四年(1044)春,滕子京受谪,任岳州知军州事。北宋庆历五年(1045)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受滕子京所托,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为重修岳阳楼创作了《岳阳楼记》。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而最为警世的是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上午九点三十,红网网友一行来到岳阳楼。

尽管天气状况不是很好,岳阳楼的游客却不少。

登斯楼矣,凭借山水地势之胜,成为八百里洞庭最佳观赏点。伫立岳阳楼上,观天下洞庭奔流,日夜不歇,看古今天下大事,历历在目;凭借几千年的诗文积淀,岳阳,成为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现场。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

在岳阳楼前,轻轻吟诵《岳阳楼记》。瞬间感觉到,岳阳如同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山水之外,翰墨流香,文化如阳光,养育心灵,增长力量。

红网网友“张峥嵘”行记:

今日大雨,初冬的雨给温度一个很好的借口,一降再降。

换在平时,无论怎样都是拒绝出门的,今天不同,今天的平凡中有些特别氤氲,所以,风已没有了风的烈性,雨也没有了雨的缠绵,相伴做了此行的伴奏。

说起来,最初非常泰然以平常态受邀,冷淡心静候。但即将启程时,却被大家一直强调的意义激发,瞬间点燃自己的豪迈气概,嗅到一丝特别使命来,有些孔子游学之感了。

上午九时,站在第一站岳阳楼前,望着这座楼,默念着《岳阳楼记》,神圣感油升。我是湖湘儿女,我更在洞庭湖畔成长,我似乎熟知这里的一切,可似乎永远遥不可及。此刻,雨中,洞庭湖云雾蒙蒙,千帆过尽,万千旖旎风光的变幻是诗歌的平仄,镶嵌在岳阳楼的一砖一瓦的间隙中,披露在万千潮汐中。

我是岳阳人,我们将以岳阳楼为点,围潇湘十大文化地标划一个圆。亲临亲见亲感,触摸湖湘文化的体温。

来源丨红网论坛

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